
世界商界
雅皮士——理查德·布蘭森
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維珍集團董事長理查德·布蘭森,他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著50后一代的新哲學:越“老”越酷!
理查德·布蘭森就是這樣:如果生活像一盒巧克力的話,他就一定要把每種味道都嘗一遍;即使只在伊甸園里呆一天,他也會把所有的蘋果都咬一口。
身為維珍集團的董事長,身家百萬的他曾經只穿三角短褲和美國肥皂劇《海灘護衛隊》的女主角帕美拉安德森合拍維珍健力飲料的廣告;扮演蜘蛛俠從高樓大廈中砰然掉下;和20個幾乎全裸的模特打著“所見即所得”的標語,在倫敦街頭為維珍手機做促銷宣傳;光著屁股,穿著新娘的婚紗,被起重機從紐約貝塔斯曼大廈頂上吊降到時代廣場,來宣傳旗下的“新嫁娘”服飾公司;開著坦克駛入紐約時代廣場宣傳維珍唱片連鎖進軍美國;飛到新德里,騎著一頭白象到印度國會演講;沿著英吉利海峽的沙灘裸跑;冒著生命危險,乘熱氣球橫渡大西洋和環球飛行……
雖然布蘭森有時也會有過火之舉,比如穿著空姐造型和婚紗,讓人難以有美感。但印象中有一張照片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布蘭森穿著白色通體的天使衣,肩背一對巨大的仿真羽毛翅膀,面帶童真近乎滑稽可愛的微笑,雀躍著從泛著點點金光的海面奔來。
當年華老去,創意和童趣卻令人獲得新生。
世界商界
教父——史蒂夫·喬布斯
有時,一個人的光芒過于閃耀,讓我們疑心他并不和我們共處一個時代,所以稱他們為“活著的傳奇”;而如果他真的遠走,我們又會無限哀慟和懷想。從來沒有哪個人像他一樣,將產品做成一種宗教。無疑,56歲的蘋果掌門人喬布斯就是一個傳奇。
今年的3月2日,形容清癯但依然有神采的喬布斯在萬眾期待中出現在iPad2發布會上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我們必須承認,50多歲的他,看起來真的非常具有魅力。
從個人電腦AppleII、Macintosh電腦、iPod音樂隨身聽、64位個人電腦Apple PowerMac G5、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一直到今天的iPod shuffle五代、iPod Touch四代、iPod Nano六代,每一個產品的誕生都是電子產品和電子商業圈內一個奇跡的誕生。從1976年到2011年,35年,蘋果公司走出了虎虎生威,走過了一日千里,也讓其競爭對手走入了恍若隔世。這一切都與喬布斯近乎偏執的堅持和強大的個人意志緊密相關。
我們要感謝喬布斯,他讓我們更加明白,人活一世,要有勇氣追隨自己的內心。讓他下面的這段話時時能夠響徹在我們未知而充滿期待的人生路上:
你們的時間很有限,所以不要將它們浪費在重復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意味著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囂的觀點掩蓋你真正的內心的聲音。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聽從你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為什么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世界商界
“理想國”之王——比爾·蓋茨
50歲成為比爾·蓋茨人生新的開始。
過去,他在世界商業的地位過于顯赫和榮耀,爭議和質疑似乎也總是伴隨著他?!哆B線》評價他為“集心狠手辣的競爭者、寡廉鮮恥的抄襲者和永不道歉的壟斷者于一身”,他在制定行業標準的同時,也曾扼殺了創新,與開放平臺公然為敵。他咄咄逼人的商業風格,在過去的很多年,都給硅谷和美國及歐盟的政府部門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50歲生日那天,他許諾將捐出個人財產的98%給基金會。53歲那年,他從微軟退休。但是他因此擁有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讓全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平等,他不斷用自己的努力,奔走在世界各地,成為慈善“理想國”里的王。
去年,比爾和巴菲特來到中國,說服中國的富人們投身慈善,他們顯然對中國的國情并不是那么了解,但這卻更令他們看起來坦率和可愛。蓋茨的確代表著50后的最佳狀態,他的身上同時代表著財富和信仰,但是他的設想,卻像一個烏托邦的幻想——相信通過精英們的設計,創造出一套高妙的制度來化解這個世界的問題和困局。
(以上文字執筆:宋曉鳴)
中國商界
國企里的理想主義者——寧高寧
最后一批知青,第一批國內MBA。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是50后一代企業管理領域的佼佼者。任職華潤的時代,他駕駛華潤“戰
車”展開了一連串的計策性并購舉動,橫跨房地產、零售業等主體行業,并以其干練純熟的資本運作能力被業界稱為“中國摩根”。而執掌中糧之后,他主推有限度多元化戰略,“產業鏈 好產品”的口號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在食品安全幾乎要上升成為民族問題時,中糧旨在從整個產業鏈入手,食品加工過程不加入外界帶來的環節,使這個問題從商業模式上得到根本解決。
在獨特的國企體制下,中國國企的掌門人往往是低調的,但寧高寧卻不如此,事實上,他是當今中國式經營管理之道最重要的傳道人之一。而媒體也評價他“是個理想主義者,有時候主動跳出來代一個群體發言,有點堂·吉訶德的氣質”。
這一切似乎與他的成長年代密不可分。作為中國最后一批知青,恢復高考后第二批大學生,第一批國內MBA,寧高寧抓住了時代的機遇,也無可避免置身于劇烈的文化震蕩中。奉行中庸之道,又有豪爽快直的齊魯之風,純樸單調的農村生活,紀律至上的軍營歷練,推崇自由思考、創新思維的異域求學經歷,視角廣闊、成熟專業的香港商業氛圍浸潤,都交織在他的精神維度中。他喜歡研讀哲學以及宗教史,從華潤移師中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內刊改名為《企業忠良》,向員工灌輸作為“職業經理人忠心與良心”的管理理念。
目前,大多數食品企業將全產業鏈視作畏途,因為它難以駕馭。食品安全是一種國家責任,在主打這個概念同時,中糧也把這份沉重的責任背過來。它幾乎已將全部商譽壓在全產業鏈上,而在這條“從田間到餐桌”的長長鏈條中,需要成千上萬個控制點,任何疏忽都可能帶來巨大損失。但如果全產業鏈達成,寧高寧則無疑會同自己欣賞的杰克·韋爾奇靠得更近一些。
中國商界
地產界信使——任志強
中國房地產的每個動靜、每次變化,幾乎都有一個人的聲音在伴隨,同時此人的每一個觀點都會引來民眾的廣泛關注和質疑,這個人就是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他曾被人們稱為“任大炮”、“全民公敵”,他曾面臨“扔鞋門”,也被網民稱為“全世界第二最想揍的人”??瓷先ナ俏⒉┻@一新應用改變了他的輿論形象,他勤奮的“編織”不僅使自己的本真得以還原,更以平易和偶爾流露的可愛贏得了網民的擁戴和喜愛,許多年輕人親切地稱他為“任叔”。
任志強常把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稱為“血色浪漫的一代”,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任志強身上一直保留著愛憎分明、敢于直言的優秀品德,他的敢于直言讓很多人恨他,也讓一些人怕他。長久以來,他扮演著中國房地產界信使的角色,他報告地產真相的方式直接且略顯粗暴,許多人因此而心生憎恨。殺死帶來壞消息的信使,可謂是人類的陰暗面之一,由此出發,對于社會上的年輕人來說,其實任志強帶來的最重要東西是科學求證的思考方式和恪守事實的堅持。這一點與任志強的生活年代緊密相關。
任志強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己謹慎、科學求證的思考方式正源自對于“文革”的反思。他認為,對于50后來說,“文化大革命”帶來很多教訓,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不盲從。只有經歷過、看到過盲從的可怕,才能真正理解有數據做支撐來進行研究的重要性。我們都驚悸于“文革”浩劫的可怕,而對社會個體而言,要想避免這種浩劫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獨立思考、不盲從。中國地產在各種變量交錯作用中蹣跚前行,“任叔”之意見,尤為可貴。
中國商界
先行者——王石
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王石是一個特殊的符號。就時代感而言,他身上帶有50后的標志性印記,比如理想主義情結、奮斗精神,但
他又不斷跳脫出社會對于50后的刻板印象,用時尚的詞匯來形容就是“潮”。股份化改造、職業經理人制度、登珠峰玩滑翔,潮的背后隱約可見他的“野性精神”和旺盛的挑戰欲望。他的另一點特殊在于,整個人生歷練過程中,他關注大氣候,對政治、經濟的復雜性有著更為準確的把握與判斷,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藏起來,在中國急劇變化著的大環境里,他不斷地表達自己的觀念。這些觀念使他得到廣泛的尊重,當然也招致許多非議。
近段時間以來,他的留美求學及任志強的即將退休成為地產圈的熱議話題,甚至有人早早提出房企“領軍人物”換血的說法,但如果熟悉這些50后地產“老兵”就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因為從某種意義上,王石之于萬科是無法分離的,這種精神血脈的連接早已超越了企業日常經營事務的范疇。
在王石的微博里,我們可以略見他游學生活的緊張節奏:“來這里第三星期,第二周始,一至周五,每天Kaplan學校3小時英語課+1.5小時口語訓練課+2小時聽哈佛專題講座+2小時圖書館+2小時復習?!倍鴮W友“不要這么拼命”的評論,他的回復是:“什么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痹?月31日的
萬科股東大會上,他果不其然的道出了此次游學海外與萬科的國際化有關系,萬科計劃三年內打入國際市場。確然,行者也需充電,但他們永不會停下前進的步履。
(以上文字執筆:白許晨)
中國商界
家國情懷——胡葆森
在《我們走在大路上》這篇極具文采的新年寄語中,出生于50年代中期的老胡不無煽情地回憶年少時曾經高唱的那首歌。是的,每一個人,在接受時代的饋贈時,也一定受制于時代的束縛,然而,你怎樣相信,你便怎樣做到。
在家庭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下,“修身、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讀而優則仕”這樣的政治抱負我們依稀能夠從老胡身上感受到。而后來“實業報國”的理想與路徑,其實也是前者一脈相承的愛國情懷的延續。
中國傳統名士的個人修為,強調寫作、書法、音律等的基本功。年幼時的老胡,曾在母親的嚴格教育下,苦練書法和寫作。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老胡的精英和細節意識,他隨后也擁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語。難怪有人評價說,作為河南企業家代表的老胡,不僅學養、素質堪為社會精英,就是經營方式,也是中西貫通。
作為毛澤東的紅小兵,毛澤東對老胡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充滿了熱血沸騰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長文《建業人的長征》中充分得到印證。他對革命的困難進行了充分的估計,但對未來信心滿懷——未來河南之于中國,必同于今日中國之于世界!
老胡“肝膽相照”、“得道多助”的交友原則也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他的“俠義”、“厚道”、“會盟天下英雄豪杰”的氣度使得他贏得了很多朋友的信賴和認同。建業上市路演的第一場投資人午餐會,滿目的社會名流到會令香港媒體不禁驚呼老胡的人脈和氣場。
老胡是節儉的,盡管他會有與現狀相匹配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節儉意識幾乎是和過去的生活和經歷密不可分的。老胡堅持在宴請嘉賓的時候,點菜適度,因人取量,從不會浪費。每次離開辦公室,老胡總要親自關掉空調、拉上窗簾保持房間的溫度。十幾年前的舊衣服,他至今也會繼續穿著。
(以上文字執筆:宋曉鳴)
中國文化界
矛盾共同體——陳丹青
陳丹青,一個知青、憤青、畫家、叛逆者……
人人皆知陳丹青在油畫界登峰造極的成就,卻常常忽視他在音樂與寫作上的天賦造詣;
他理想主義甚重,頂著海派自由畫家的名號,卻猶擅表現邊疆底層人民真實生活狀態的寫實畫作;
他曾被特聘為博導執教清華大學,卻又是中國現行高校教育最激越的反對者;
他畫畫,更愛說話。詞語也璣珠,話鋒也譏誚,立場也獨醒,表情也懇切。
因著諸多矛盾的集合,陳丹青注定成為這個時代引人矚目又飽受爭議的人物,喜歡他的人為他喝彩為他吶喊,帶著濃厚的“陳丹青情結”,追隨效仿幾乎頂禮膜拜;不喜歡他的人反譏他質疑他,嘲諷他美國歸來這“歧義而分裂的十年”,鄙夷他的旁門左道。相對于他的畫家身份,陳丹青更像是一個敢于碰撞體制的輿論領袖。身為“50后”,在知青生活中成長起來,陳丹青不可能完全擺脫造反的、破壞的、激進的、反文化的、反歷史的紅衛兵文化,但敢于隔絕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極權主義思潮的浸染,藝術與語境的“隔膜”與“無助”,乃至“欲拒還迎”的文化心態,讓陳丹青顯得矛盾共生,而又兼具包容。
他言之自己從只顧畫畫的癡態中醒來,自云“退步”,而對百年中國人文藝術領域種種“進步”進行省思和追問。他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更清晰地照看今日社會種種文化情境。當其一邊接受著域外和家國的深刻改變,一邊在現世和理想中重塑自己的角色人格,陳丹青醒著,是否能鼓舞中國獨立知識分子的時代?
中國文化界
中國式映像——張藝謀
中國電影如果沒有張藝謀,很難想象會變成什么樣子。
在大眾眼中,“50后”的老謀子早已是一面旗幟,無人可以取代。他曾用過去影壇未曾出現過的濃烈色彩和豪放風格叩開了中國百姓的心扉,也將融匯了東方文化內核和西方表現手法的作品投進了國際觀眾視野。
張藝謀是個生于50年代初的西北漢子,粗獷的地域個性賦予他的電影鮮明的角色形象和蓬勃具有張力的鏡頭語言,而其特殊的成長年代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主題以及作品中清晰的時代的脈絡??v觀張藝謀的所有影視作品,無論是80年代《紅高粱》的形式突破,還是90年代《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個都不能少》的內容革命,而后幾年步履匆匆投身商業化直至《千里走單騎》、《山楂樹之戀》的回歸。毫無疑問,他準確號住了這個時代的脈搏,真實地展現了我們內心生活中的種種隱秘沖動和當時中國社會那種獨有的倫理綱常,同時其作品都遵循類似規律:烘托大環境的氣氛明暗以及在對抗時代命運中個體的凸顯。
當張藝謀不斷展示中華文化,傳播大眾心態的同時,西方人更是通過他的鏡頭開始關注并認可中國電影。自身經歷與所處年代的制約,使得張藝謀成為中國電影現實主義表現的先行者,忽略傳統的烏托邦式情結,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他以直覺把握著社會心理愿望,總是適時而又超前。
中國文化界
知青作家代表——肖復興
在中國文壇,肖復興是“知青作家”群體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一個,之所以能用這一既非派別,也非支系的頭銜將他們從文學界中區分出來,是因他們都生于50年代,那段特殊的經歷是他們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如果說知青的經歷和烙在臉上的紅字一樣是去不掉的,真正的智者是能夠從苦難中汲取營養。肖復興把自己從那個時代的獲益稱為“民間立場”的確立,正如他所言,這種立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50后”特殊的經歷使他們流失了很多東西,也傷害了很多東西,包括一去不返的青春。但而今回望過去,最大的收獲是和底層老百姓的感情交流,體會到了民間的立場,這對于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有社會意識的作家,對于日后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國家和對人民的感情關聯,密不可分而無法更改。
想引用肖復興寫在文中的話:“作為一名寫作者,我一直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走進記憶的深處,也走進現實的前沿,不回避歷史、現在和他們的內心,為這一代人立傳。同樣是一場逝去的過去,從中打撈上來的,歷史學家和一般人是多么的不同,前者打撈上來的是理性,如同魚刺、獸骨和樹根,硬邦邦的;后者則打撈上來的是如同水草一樣的柔軟的東西……悲劇也好,鬧劇也好,犧牲了我們一代人的青春也罷,青春無悔也罷,還是那些最柔軟的部分,最打動我。那些最柔軟的部分,也是最堅定的部分?!?/P>
(以上文字執筆:黎蘇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