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將目光放諸當今中國最優秀的雜志之林,《中國企業家》亦是其中獨特而出脫的一分子。有目共睹,25年彈指一揮間,在傳媒業內歷經艱苦卓絕的打拼與開拓之后,《中國企業家》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眾多商業雜志中的一面旗幟。當然,現在任誰也看不出創辦之初的《中國企業家》那種聲音微弱、面目模糊的狀態。在《經濟日報》系的大家庭里,它曾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角色。目前《中國企業家》的大局面完全源自1996年劉東華引領的“二次創業”,這是一個業界公認的事實。與胡舒立時代的《財經》雜志類似,劉東華也將辦刊人對雜志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君子和而不同?,F年47歲的劉東華符合大眾對于媒體掌舵人的想象:隨和、溫文爾雅、擅長表達且言辭極具邏輯。但另外一方面,和大多數知名辦刊人不同,他并不刻意低調,自外于公共輿論。當然,我們也因此有了更多機會聆聽他的思想布道。我們發現,在人生的諸多本質領域,他都有著獨有的見地;此外,他總是富于總結且善于形成理論成果。比如,客觀公正地報道,高貴地掙錢,是經常掛在他嘴邊的口頭禪。他為嚴肅媒體的經營鏈條進行了很好的歸納:公信力——創造基于公信力的影響力——把基于公信力的影響力轉化成效益,這三個要素完成了經營鏈條的良性循環。在刊物經營理念背后,我們可以尋蹤至他一貫堅持的人生論和價值觀,樹正氣、走正道式的陽光進取心態。而當我們追問《中國企業家》何以能贏得企業家們的廣泛尊重,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何以能吸引到如此之多的卓越企業家時,亦可在此處找到原因。
循著“老友記”一貫的視角,我們穿越具體的人生成就,探尋價值觀和優秀行為方式對人生的驅動力。不言而喻,劉東華是人生智慧的“富礦”。
人生的價值源自對社會需求的滿足
帶著某種時代的烙印,“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這一信條自幼即已深入劉東華腦海。他戲言,因為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一開始就不用考慮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時間“仰望星空”。當時看來,對社會奉獻最大價值的方法就是成為政治家,這也成為他最初的人生目標。大學畢業,進入新聞媒體,雖未能如愿,但他依然堅持,滿足社會需求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要遠超過對于自己需求的滿足,個人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必須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我們真正看重的是通過這本雜志給企業家,通過企業家給企業,乃至通過企業給社會帶來的價值有多大。同這個價值相比,個人犧牲的價值不值一提?!?BR> 劉東華一向是自信的,他信奉,生命的意義在于因為自己的存在能夠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只要還存在一些別人需要,而自己也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就必須義不容辭地去嘗試。正是出于這一點,他當年毅然接手別人都“躲著走”的《中國企業家》,以自己的價值觀確定了雜志的品格,并最終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做真正的自己
天才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而大多數人卻在放逐中死去?!痹谝粋€充滿誘惑和機遇的時代,堅持理想似乎尤為困難,太多機會主義的陷阱環伺以待。借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劉東華喜歡與企業家們交流關于成功的話題。他發現,身處充滿變數的市場環境中,其實很多卓越的企業家也是在企業實踐中不斷矯正目標一路走來的,他們往往走上一個臺階后才去想更為廣闊的未來,創業之初普遍沒有想象到自己可以走那么遠,做這么大,承擔如此重的責任。而作為一個更為理想主義的人,劉東華認為自己的獨特之處在于,他一開始就樹立了宏大的人生目標,并一直朝著目標行進。能夠成功堅持這一點主要得益于一種信念:不做自己鄙視的事情,做真正的自己。這種信念會提醒你,不要去在乎別人給你多少報酬,真正需要在乎的是別人是不是妨礙你成為你想要做的人。
劉東華說:“青年人要成功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要做的人是誰。每個人都有一個金礦,所以要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喚,然后找到自己最想做的,最擅長的事情與社會的對接點,這就是你的金礦?!?BR> 幾年前,劉東華曾在學習型中國的論壇上發表過一次題為《做真正的自己》的演講。演講中,他發出著名的“人生經典四問”,至今仍在網絡上流傳,并引起強烈反響?!八膯枴比缦拢骸澳阒涝谀闵砩?、每個人身上都擁有著代表人類精神的偉大基因嗎?你知道你在背叛自己嗎?你知道你是天才嗎?你知道你還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嗎?”在他看來,只要我們永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敬畏生命,熱愛生活,執著夢想,堅守原則,就一定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實則強調的是對理想主義的堅守,而“人生經典四問”,實在是拂去煩躁,認識自我的當代版醒世恒言。
人皆我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在劉東華這里,各種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問題的關鍵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以及善不善于發現,擅不擅長學習?!叭绻悴恢雷约盒枰裁?,即使滿山寶貝,與你又有什么關系呢?”
他的思考總是如此辯證。而他保持自信及積極心態的一大保障就是非常善于把各種消極的東西變成正向的能量。比如,他認為,貴人有兩種,傳統意義上的貴人可能是在關鍵的時候拉你一把,幫助你,成就你。但邪惡的力量、挫折則幫你激發內在潛力,這種貴人可以幫助你成就遠處的大事,當然,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可能就被他們毀掉了。
欣賞到靈魂里?批判到骨子里
同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交往,并與他們結成兄弟般的友情,在外界看來這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但劉東華總能對此游刃有余。這與他獨有的讀人術和交際原則不無關系。
“欣賞到靈魂里”是指,他非常擅長很快地判斷出一個人的基本面,并發現一個人靈魂里最深最美的東西,或者是大家都已發現但最難欣賞、認同的東西,如此就很容易為一些孤獨的佼佼者所認同。因出色而孤獨的企業家們總能發現,最懂他的竟然是劉東華,當然,他們也很容易在他身上發現自己的缺點?!芭械焦亲永铩本褪侵溉绻吹脚笥训恼`區和缺陷,劉東華會直言不諱地指出。很多情況下這是以第一句話為前提的,如是則別人一時難以接受,但回過頭總會慢慢體會苦心。
此外,作為媒體人,劉東華認為自己在判斷人和事上,必須看得更準更遠,方能保持獨立性。他說,“我喜歡首先從價值上做判斷,是不是好人,做的事是不是好事,之后再看他的能力,好人需要與之匹配的能力才能做成好事,否則只能是被侮辱和損害的對象。而我看準的事情絕不會因為輿論一時的變化而變化,反而會適時站出來為他說話?!?/P>
先論是非 再論成敗
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深刻暴露了西方引領了幾百年的人類商業文明的潛在危害。這種商業文明價值觀上的最大問題是只論成敗不分是非,通過傷害別人、傷害未來、傷害地球來取得成功。而作為中國優秀企業家追尋可持續增長方式的集體意志的表達,先
論是非,再論成敗這一全新商業文明價值觀應運而生。
經由中國企業家論壇及綠色年會等公共活動的傳播,這一價值觀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認同。我們看到,在個人層面,它首先是劉東華等人重要的行事原則;在群體層面,它實則是感召、串聯中國優秀企業家群體的精神內核。
在劉東華看來,目前整個社會正值制度創新不足、改革動力消退之際,目標大而惹眼、政治地位又不相稱的社會群體必然容易遭遇誤解或傷害,乃至遭遇故意“誤解”或“意外”傷害,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們顯然屬于這樣一類群體。他以“王石悖論”生動揭示了這一情勢:前些年王石說萬科拿地不行賄,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質疑與嘲笑,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在當今中國的發展階段、在當今的國情下,不行賄幾乎是沒有辦法做房地產的;反過來,如果王石說萬科拿地靠行賄,幾乎所有人又會義正辭嚴地譴責王石、聲討萬科,甚至會認為萬科該死,王石該死。那么,說不行賄就是騙子,說行賄就罪該萬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里,走正道、樹正氣的企業家其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它呈現企業家的主體人格,也聚攏了那些走正道的企業家,他們在這里相互給對方勇氣和鼓勵,并力圖給后來的創業者提供借鑒——以走正道的方式也可以做出成功的企業,力避舊式商業文明繼續侵蝕中國企業界。
既然是“老友”,那么在他們身上發現與老胡相似的秉性與價值觀似乎并不意外,而這一點在劉東華身上則表現的尤為突出。乃至當你熟悉了老胡的話語體系后,與劉的交流不僅絲毫不存在溝通難題,更有著一份親切和歸屬感。劉東華也承認,雖然與老胡做的是不同的事,但在大的價值判斷上,包括人生觀,都非常接近,似乎只是在用不同方式來踐行這些理念而已。理想主義,價值觀驅動,這些卓越的人生論已在他們的生命里生根發芽并絢麗綻放,現在我們期待的是在更長的時間段里,它所孕育的更為奇異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