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的歡樂要素
理想城市的八種想象
關于“理想城市”的想象是件仁者見仁的事情。比如柯布西耶,他的“理想城市”太牛了,他要消滅人行街道、臨街商業,他要讓整個城市漂浮起來,上面豎著摩天大樓。在此,遵循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偉大城市的生與死》中的重要觀點,我們只是提供一種城市模式,并自信
符合多數人的想象。
第一種想象:鮮明地存在,并獨一無二
任何模式都是某種“謀殺”,謀殺單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城市為什么要跟另一座城市一樣?這關乎城市市民的尊嚴問題、個性的尊嚴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新周刊》為中國的城市做出了貢獻。
第二種想象:它是“雜種”城市
城市生活有很多需求,交叉混雜在一個地區才能有優化效應。功能分區將會扼殺城市活力、制造生活不便、交通擁堵致命性地無法解決。除了功能交叉,文化要多元。寬容的城市,才可能是雜種城市。寬容、自由的城市,才可能吸引創意階層,而文化的多元,才能更進一步刺激創意,最終推動經濟。
第三種想象:擁有優良的下水道
評價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龍應臺女士認為下水道是一個指標?!跋滤馈贝赋鞘械牡叵驴臻g,地下空間的構思與規劃是城市面向未來的重要表現,而下水道最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下水道,于百余年前規劃建造,其工程之宏偉、設計之精巧,堪稱奇跡,至今仍然在繁華的巴黎城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巴黎,海明威稱“在巴黎待過的人足夠幸運”。

第四種想象:行走在街上
讓人行走的前提是,城市的街區要小。街區小,道路自然就比較密集,鼓勵了步行,商店可以存活下去,就會成就街頭的豐富感。有了生機勃勃的緊湊街頭和公共空間,才有可能出現波特萊爾、本雅明式的城市步行漫游者。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城市工作和居住的人,他們的良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城市是他們的。
第五種想象:不同年齡的建筑并存
這些建筑涵蓋:標志性建筑、有歷史或美學價值的建筑以及普通建筑。前兩者承載歷史和文化,后者沉淀情感歸屬。普通建筑的保護亦非常重要,因為陳冠中說:“普通建筑才是一個城市的主菜、城市的母體?!笨上?,一個大大的“拆”,在王軍的《城記》中讓人痛惜至扼腕。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照顧眼前。
第六種想象:不過分擁擠的高密度
高密度不意味著過分擁擠。另外,城市密度一低,行人稀落,街邊商業無法生存,就會出現市區內的亞市區現象——功能分區明顯、汽車橫行、商店歸總在大型商場、居住只是為了睡眠,本來豐富、復雜的城市生活就淪為單調的亞市區生活。
第七種想象:它關照了人們的內心
一個理想的城市,由于良好的規則,窮人和富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制度嚴懲違法的人,帶來多數人的安全感;服務機構工作高效,比如打了110,十分鐘內即可趕到現場; 政府廉潔,沒有公車霸道,等等。
第八種想象:公共空間中人們有著良好的
狀態街道上綠樹成蔭,夏天走在街上可以悠然;政府犧牲掉一些賣地的利潤,根據街區規模興建街心公園,孩子們可以玩耍踢球,人們慢慢在這里熟識、交流;城市藝術家介入了公共空間的雕塑,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和熏陶;上街不用擔心沒有干凈的廁所可去……人們的從容的狀態顯示著一個城市帶給人們的幸福指數。
美麗城市的文化滋養
“一個城市所謂有沒有文化,大概要看文化是否成為當地的主流價值,是否日復一日是當地人生活的主要養分?!标惞谥羞@樣評述一個城市的文化狀態。
書店
說起書店和城市的交融,莫過于臺灣的誠品書店?!罢\品書店在臺北已不只是書店,是酷,是嬉?!北緛聿唤鼤娜艘脖粠?、也可感受到它的氛圍而接觸,誠品書店太神奇了!李欣頻在他的《誠品的副作用》中說:“誠品之于我,與其說是一間書店,不如說是一種態度,一種沉溺,一種自戀,一種性格,一種過癮,一種感染,一種必要?!?/P>
大學
大學怎么產生的?如果從大學與城市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大學因城市而生。城市的出現,意味著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發展、財富的集聚、生活方式的進化、文明文化的傳播……這些都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大學雖脫胎于城市,可是大學并非依附于城市。學習的聲望高于城市的聲望的一個例子就是:牛津大學與牛津城,而牛津城存在于牛津大學之中。大學和城市,是一種互生的哲學,它應該為城市帶來自由、包容、開放的精神。
文化角
一個城市中,是否可以容納閑人、文人、藝人、嬉皮士、波波族,各種稀奇的次文化人,還有媒體發明的概念:飄一代、鳥世代,讓他們有各自生存的空間,這個城市需要有很多文化角。這些空間也孕育著城市的藝術家。
涂鴉文化
涂鴉文化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反主流文化興起之時,是西方盛行的嘻哈(Hip-Hop)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涂鴉是街頭文化靜止的表現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沒有任何含義。它是來源于最直接的內心的聲音,色彩明艷,聲音鏗鏘,個性張揚。它是一個城市年輕的標志。
酒吧文化
酒吧文化與城市有一種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有一位法國詩人是這樣描述的:“巴黎人喜歡泡吧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他們都毫不避諱地面街而坐,人在前面經過是無路可逃的,那目光肯定在檢閱你,和著一小口咖啡或一個煙圈,你就被重重咽下了?!?/P>
咖啡館文化
一些作家如龍應臺、蘇偉貞對香港有小小的不滿,就在于香港沒有可以讓她們閑坐下來寫文章的咖啡館。而巴黎的咖啡館已成為巴黎文化的一部分,那里誕生了很多哲學家和作家。還有一些藝術展、演藝活動、電影,等等,它們都滋養著這個城市的各種人群,成為一代代人真實的藝術記憶。
(以上兩篇文字執筆:宋曉鳴)
太陽城啟示錄
冷暖不定的房地產市場以及更加成熟的消費者都在力促行業細分化時代的降臨。在這個時代下,粗獷和非理性開發經營邁向衰亡,產品與服務為王。目前,養老社區無疑仍是中國細分化時代市場上的“無主之地”,當我們尋找借鑒對象時,美國最著名的養老社區太陽城中心(SunCity Center)無疑是一個理想的標本。當然,在這里關注太陽城的時候,我們不僅學習它養老社區營造的專業經驗,更想要借此探討理想化社區生活的構成要素。
合理化的配套規劃:1959年, 德爾·韋布公司開始建造社區,首先建起來的是一個商業中心,然后是個高爾夫球場以及一個娛樂中心。這個模式——建造一個小社區緊臨商業及娛樂設施——也成為所有退休社區規劃的學
習的對象。
在開盤之前,德爾·韋布做好了五件事情:價格適當的樣板房,娛樂、工藝設施,擁有好餐廳的賓館,一個郵局,以及一個商業中心。德爾·韋布公司將娛樂設施、高爾夫球場、商業設施作為太陽城發展的關鍵。
同質化的客戶選擇:一個社區固然需要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碰撞才會有生機,但我們都認同,只有居民具備相對一致的收入水平、生活趣味時,才會更容易形成融洽的社區關系。從一開始,德爾·韋布即嚴格規范社區的居民構成,這里的居民必須是55歲以上的老人,18歲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時間不能超過30天。這樣無疑使社區的諸多服務更具針對性、專業化。
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太陽城有專為老年人考慮的建筑規劃,它有許多種住宅類型,以獨棟和雙拼為主,包括:獨棟住宅,雙拼住宅,多層公寓,獨立居住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生活照料社區,復合公寓住宅等。小區內實現無障礙設計:無障礙步行道、無障礙防滑坡道,低按鍵、高插座設置,社區住宅以低層建筑為主。同時,社區內的空間導向性被強調:對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達性均做了安排,實施嚴格的人車分流。在這里,體現的是一種生活,一種不孤獨、不依賴的老年生活,充實、健康。
奢華的休閑設施:太陽城的休閑設施簡直好到讓人心生嫉妒,高爾夫球在這里跟上流、華貴絲毫不沾邊,徹底邁向平民。
太陽城有7個娛樂中心,它們提供游泳、網球和工藝制作場地,另外還有兩個圖書館、兩個保齡球館、8個高爾夫場、3個鄉村俱樂部、一間美術館和一個交響樂演奏廳。通常,借著福利基金的東風,我們也能在中國的社區看到一些簡易的健身器材,對比之下,情何以堪!
社區自治:對于中國人來說,太陽城社區最最特殊的,也是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小城里是沒有政府管理機構的,它是一個完全由志愿者管理的城市。太陽城有一組很有特色的雕塑,太陽城人認為這是自己城市的精神雕塑。這組雕塑由四個人和一只小狗組成。他們分別代表了負責公共清潔的志愿者(“太陽城驕傲”組織)、警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兒童志愿者,而小狗作為美國人最喜愛的寵物代表著動物志愿者(很多動物也在從事志愿者的工作,它們從事一些幫助殘疾人的心理輔導工作)。
雖然只是一些退休過后的老人在從事這些工作,但我們仍然看到整座城市井井有條,綠樹成蔭,生機盎然。而老人們也無疑在這些志愿工作中延續了社會角色,增添了自信和認同感。
在中國,業主委員會成立起來,主要被用作同開發商斗爭, 而公共區域的綠化及保潔則自然要歸諸物業服務公司。社區自治如果說是一種權利的話,那么志愿精神則是背后的隱藏責任,我們只看到權利被強烈要求,責任卻從來無人主動承擔。
社區精神讓城市更溫情
歷史的分野為居住文化帶來深刻影響。在中國,農耕文明濃厚影響下人們更注重血緣關系內小家之安穩與壯大。而在美國,早期來到新殖民地的歐洲定居者都面臨著同樣的重大問題:生存。由是,出于一種開明的自私觀,每個新社區的成員必須承擔各種工作,滿足每一個方面的需要。沿襲至今,互助式的服務不僅已經超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還提供了社交渠道并培養了社區精神,而也正是這種精神逐漸奠定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基石。
歷史置疑,中國的社區建造水平已經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和成熟而不斷提升,但住宅畢竟只是社區的外殼,如若我們想要真正擁有完美的社區生活體驗,恐怕還必須拿來社區精神作為靈魂。完整理解社區精神,離不開以下一些關鍵詞的詮釋:社區委員會:美國的社區管理誰在具體做?核心是社區委員會,主體是非政府組織。由政府行政首長任命成員組成、成員不享受任何工資和津貼的社區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整合社區居民的意見,向政府反映社區民意,并提出相關建議,動員和組織居民參與社區的管理。
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美國的很多城市政府組織非常精干,效率也非常高,原因就在于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存在。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主要致力于社會服務和管理。它一方面要以自己優質高效的服務來取得社區居民的滿意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要與社區居民和社區委員會保持密切的聯系,進行良好的合作,以不斷發現新的需求,開拓新的服務項目,擴大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值得指出的是,非政府組織的成立都有賴于創建者的無私奉獻,有賴于社會的大量捐助,其雇員素質雖然都較高,但不享受類似私營企業的高薪水。
捐贈:一百多年來,美國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企業家都明白保持個人和社會平衡的重要性。捐贈在各個層面發生,并成為一種時尚。除了大型捐贈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更多的捐贈就發生在社區層面,并且尤重于文化及教育設施。比如美國的社區圖書館、小型音樂廳基本全部為捐贈的產物。
志愿精神:如今,美國每年有近億人參與志愿者服務,從學齡前兒童到百歲之外的老人,從無業者到高收入群體,為他人服務深入人心。正是通過志愿精神的倡導和踐行,讓更多的美國人民參與到公共的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自我需求、自我管理、實現自我利益,最終是多方得益?!耙灾驹刚呱矸萃度敫黜椈顒拥墓裨蕉?,他們與實現民主理想的距離就越接近?!薄谥T多學者看來,志愿精神也是民主政體有效運行的重要支柱。而志愿精神正是社區精神的母文化。
社區精神的激勵機制:一個強調個人主義和權利平等的國家,乍一看上去無論如何都不像是社區精神的發源地。但仔細分析之下你會發現,精明的美國人其實早已算計清楚,社區建設與民主機制一樣,都是參加的人越多,優越性才能發揮得越充分,獨善其身正如獨裁一樣,帶來的只能是一團糟。當然,美國人還是建立了一套機制來保證志愿者們的收益。比如,美國法律規定,學生
只有參與社區服務達到一定數量才可以被高一級的學校所錄??;輕微犯罪的人也可以通過提供社區服務來減少或者抵消所應受到的懲罰。同時,輿論普遍認為,是否對所在社區有所奉獻,是體現各級選舉中的候選人道德素質特別是責任心和奉獻心的一個重要標志。
使富者足以顯貴而不驕,使貧者足以養生而不憂,這是社區關系和諧穩定的基礎,而社區服務、志愿者無疑正是實現這一理想狀態的有效平臺。
城市生活憂患記
中國城市的八種悲情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的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未免不可看成是一場革命。說到革命,則不免想到電影《十月圍城》中的經典臺詞:“欲求文明之幸福,則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睕]有人會否認,中國的城市化正在經歷痛苦的行軍,痛苦的具象則是我們在城市中經常面臨的悲情時刻:地溝油、N連跳、大堵車、污穢的街道……當然,這里難以盡數那些細微的悲情片段,只是浮光掠影于最突出的城市困擾。
悲情一:飄忽不定的城市規劃戰略
——1887年,火災焚毀了當時還是小鎮的芝加哥城,重建之時,當局做了一個城市發展規劃,直到現在該城的建設還是依照這個規劃,沒有大的變化,那張規劃大圖至今還掛在市規劃局里。反觀中國,許多城市的規劃會隨主政者的更替而在數年內變幻
不定。城市規劃的任意、多變、粗糙、落后,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也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不便甚至投資損失。必須指出,城市規劃的多變與政府和官員自身利益的過于張揚,造成的城市普通公眾發言權空間狹小乃至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有著密切的關聯。
悲情二:上行板結
——曾經大熱一時的電影《海角七號》的開頭,范逸臣摔碎吉他,說出電影的第一句臺詞:“×你媽的臺北!”如果鏡頭可以掃描神州大地,不知道多少青年正在說出這句臺詞,只需要把地名換一換。城市本來是許多人夢想的開始,而它如今容納的則更多是夢想的碎片。有人調侃:“中國夢就是你做夢?!睉艏贫?、城鄉二元、富二代、官二代……它們在有效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在使社會底層進階之路日漸狹窄。城市正在變得危險,只因為在這里生存著太多心理失衡的人。
悲情三:汽車殺手
——水泥車、垃圾車、醉駕、“七十碼”……夜色漸濃的時刻,也是中國汽車殺手們肆無忌憚殘酷表演的開始。無怪乎韓寒感嘆“城市,讓人民死得早”。中國人的生命價值本已在系列災變、礦難中貶值,如今又與金錢掛鉤變得更加廉價,對于某些人來說,用汽車殺死一個人的代價似乎是可以輕易承受的。這也是群眾對奢侈品牌汽車肇事者更加關注和痛恨的根源。
悲情四:鄉土情深
——迅猛城市化只為中國帶來海量龐大建筑,而居住其間的人們,卻未充分擁有與之匹配的居住文明和生活價值觀。農耕文明下的“休管他人瓦上霜”心態阻礙了居民公共意識的成長。私拉亂建、隨意圈占公共綠地的行為四處可見,為社區做奉獻、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意識卻從未蔚然成風。他們有一棟別墅,面對大海,春暖花開,卻在院子中種滿了菠菜。
悲情五:重地上輕地下
——夏初,迅猛的城市洪澇災害即已凸顯了中國城市建設過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的問題。在城市排澇系統的建設規劃上,我們總是對極端降水情況估計不足。此外,“水泥化”、“硬質化”又給排澇添堵,使城市排澇系統不堪重負,雪上加霜。綠地日益減少,水滲透不到地下,而只能匯集到相對低洼的市區,最終導致城區出現積澇。
悲情六:永遠搞不定的基本生存
——雖則官方媒體早已在宣揚中國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利好,但相信對于許多普通市民來說,這不過是徒增調侃的素材和一絲苦澀。如果說農民還可以依靠土地的收獲以及節儉的生活習慣部分免疫于高漲的CPI的話,工薪階層則是通脹的最大受害者,他們是固定收入群,物價微微上升,生活質量陡然下降。生老病死,每一階段均都是負擔;吃穿住用,無一不耗資甚巨。每日奔波只為基本生存,又有誰會顧及城市的美好或骯臟?
悲情七:毒源環伺
——在粗放工業化和扭曲商業價值觀共同的粗暴教育下,中國人逐漸學會了許許多多冷僻的化學名詞。比如蘇丹紅、PX、三聚氰胺……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居民區附近的化工廠、建筑材料、食品,毒素悄無聲息滲透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侵蝕著本就逼仄的生存空間。
悲情八:不可逆轉的異化
—— 城市越來越大, 人卻越來越孤獨。人性屈從于物欲, 這種異化現象在中國城市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而它的后果也在駭人的社會新聞中漸露端倪。經濟學家陳志武在微博中談到,富士康連跳事件、多起屠童事件等,顯示以政府為主導、單純追求GDP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冷酷面。這種模式下,個人在GDP機器中只是一顆顆螺絲釘,是工具,而不是具有天賦人權、有血有肉、有心靈感受的人。陳教授認為中國需要從教科書開始,全面強化人文價值;需要類似五四時期的思想升華,以人的價值為核心的文化復興。
(以上三篇文字執筆:白許晨)
被遺忘的角落
舊城與新城
朋友生活在上海,在他眼中人口已接近2000萬的上海,是一場活生生的城市化實驗——污染嚴重的黃浦江兩岸密布混凝土公寓高樓的住宅小區,幾乎沒什么綠化(晾的衣服倒是不少)。公園很少,游樂場幾乎聞所未聞;行人專用區有限,步行被視為該市最危險的運動之一。不僅僅是上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城市都存在公共空間缺失的現狀。
城市化對舊城而言,拆遷打破了人們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直接導致公共空間的破碎;對新城而言,似乎是為了避免犯錯,規劃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綠色空間,但這些大綠地往往遠離居住區,或位于公園圍墻內部,或位于立交橋下,被車流阻隔,或作為交通島,讓人望而卻步??蛇_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參與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綠色荒漠”,城市活力正在逐漸衰落和喪失,生活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在現代城市中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被切成碎片的城市
在城市的改造區,整條街都是大大的“拆”字。而新區,被狹小道路分隔的區域中,高層住宅鱗次櫛比,底商則是各種超市、影院、餐廳、咖啡館、小商鋪。不難想象,當這些高層的入住率逐漸上升,小區外的交通可想而知,不論是TT、保時捷還是mini,任憑車標熠熠生輝,也無法讓司機感受渦輪增壓的駕駛快感。新建小區的周圍,我們很難找到可供老人、孩子活動的場所。一個有著綠草的小型足球場,一個可以打打三人籃球的地方,一個可以讓老年人不必出遠門就能夠跳舞、歌唱的場所,都成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奢侈。住在家里的同時,我們也是住在這個城市里。出行不暢、空氣污染、關系冷漠。封閉的大社區將城市切割成碎片,公共空間的缺失令行走其間枯燥無味……
改建與洗劫
在西方,中世紀的城鎮廣場或方場被稱為公共空間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戶外生活、聚會、了解新聞、談論時政或觀察事態萬象的場所,也是集市和慶典的場地。其本質是一個對話性的場所,人們聚集在一個共享的空間中,作為平等的參與者面對面地交談并形成“公共生活”。對中國而言,生活意義上的傳統公共空間主要表現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按照一種松散而有機的形式存在。
社會學家簡·雅各布斯①關于城市的思想和對策是具體而日常的,她推崇城市的多樣性,提出街邊步道要連續、街區要短小、要有各類商販雜鋪,才能構成一個安全的生活的網絡,公園綠地和城市開放空間并不是當然的活力場所,應與其他設施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公共場所的價值。
簡·雅各布斯的經典名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寫于1961年,被奉為經典。許多段落猶如直指今日的中國城市規劃?!八麄兘ㄟ@個地方的時候,沒有人關心我們需要什么。他們推倒了我們的房子,將我們趕到這里,把我們的朋友趕到別的地方。在這兒我們沒有一個喝咖啡、看報紙或借5美分的地方。沒有人關心我們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來看著這些綠草說:‘豈不太美妙了!現在窮人也有這一切了!’”這句話出自紐約一位居民的嘴,但這分明也是今日的北京、上?!?/P>
無數被拆遷居民想要說的話。
“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處,也不見有漫步的人??燔嚨绖t抽取了城市的精華,大大地損傷了城市的元氣。這不是城市的改建,這是對城市的洗劫?!奔词顾龥]能成為我們的先知,即使她已死去,她的書
總算擺在這里,成為一個警示,讓我們沒有借口重蹈覆轍。
①Jacobs,Jane(1916-2006)
簡·雅各布斯稱得上是過去半個世紀中對美國乃至世界城市規劃發展影響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震撼了當時的美國規劃界,而現在,人們也已習慣把該書的出版視作美國城市規劃轉向的重要標志。很多人甚至認為正是這本書終結了五十年代美國政府以鏟除貧民窟和興建高速路為特征的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
堵城之毒
堵車,是全世界人口密集的城市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就像一處經常發作的外傷,時不時會觸動城市的痛感,卻不致命。受此連累的多是城市中的小人物,于是很難讓管理者去關注或改善這塊癥結。
職居分離的現代城市
城市一層層外延式擴張,很多人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工作在市中心;或者生活在舊城區,工作在新
城區。兒時那種一個大院,父母下班就可以走回家,有急事也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給鄰居的日子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去不返。橫亙在家與公司間的距離,讓人們不得不選擇汽車這種既不低碳又不環保的交通工具。早高峰時,人們要向市中心或者商業區“挺進”,晚高峰時,又得一起往城外或居住地趕。職居分離成了城市中擁堵的最大原因。城市規劃不合理,住宅、商業、寫字樓分布不均衡,讓我們只得沉浸在汽車尾燈的霓虹中。
道路設計不科學
城市道路設計不科學,沒有考慮到車輛增加的速度。從輔路到主路,大多進口、出口都在一起,于是形成堵車。在大城市,右轉彎車輛還常和行人斑馬線發生沖突。有個笑話是這樣的:“曾有個日本人在上海從人行道橫過馬路,由于右轉彎車輛占道,他就一直等,一天都沒有過去馬路?!痹诠こ檀胧┓矫?,城市需要完善路網,改進道路交叉口、立交橋的設計,才能適應不斷增加的汽車數量。比如鄭東新區的CBD,每個環形道路,都有多個入口、出口,可以有效地分散車流。
公共交通不盡如人意
交通信息和控制技術的落后都是城市擁堵的癥結。在公共交通發達的紐約,到紐約曼哈頓上班的人,基本都是從家里開車到市郊地鐵站或火車站再換乘地鐵或火車進入市區,在市內的活動靠公共汽車、地鐵和出租汽車。曼哈頓的許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車輛才能停車,其他車輛停車就會被罰款。華盛頓也是如此,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多不住在華盛頓市內,而是住在與華盛頓特區相鄰的三個州的小城鎮上,如果他們每天開幾十公里車去華盛頓上班,通向華盛頓的幾十條公路都會堵車。為此,美國聯邦政府擬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個人開車的計劃,使部分人放棄自己開車改由公交車接送。
私家車數量增加
城市里私家車連年增多,讓一條條寬闊的馬路成為巨大的停車場。在城市規劃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韓國首爾在1997年政府提高汽油稅,提高停車費,加征道路使用費。三管齊下,使許多車主放棄了開車上班的打算,堵車情況馬上緩解。而新加坡早在十幾年前就在市區征收特定道路使用費,交了費的汽車才能駛入。這些行政手段也僅僅是短期解決城市擁堵的一種方法。
“交通道德”的缺失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汽車密度遠大于國內,無論交通秩序或流量卻大大好于國內。除了更好的交通設施外,駕駛者的素質起著同樣關鍵的作用。教育引導公眾樹立交通公共道德,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也是防止城市擁堵的重要手段。比如作為綠燈前的頭車有義務盡快起步,讓出身后的道路,不給其他車輛添堵;每次出行前,合理規劃自己的行車路線;在遇到刮蹭等小事故的時候,用《輕微事故的快速處理方案》到保險公司辦理理賠手續,或者盡快協商解決,不給交通造成負擔。
(以上兩篇文字執筆:何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