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在一首詩里寫:“在古代 我只能這樣??給你寫信 并不知道 我們下一次 會在哪里見面?!惫湃苏\懇真摯,懂得生命際遇充滿不確定性,也因著這份不確定性,人與人之間才多了一份鄭重和珍重。
王羲之的《奉橘帖》被奉為神作遞傳千年,不過是留給友人的一個便箋?!胺铋偃倜?,霜未降,未可多得”,細細品味琢磨,其實未可多得的不是橘子,而是一種人情的牽掛。
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變得越發便捷,社交形態層出不窮。會面變得容易,但人與人相遇的那份美好,交往的那份鄭重和珍重卻幾近消亡了。
生活在當下,我們被各種關系拉扯、塑造,在一種混沌的環境中,我們沉潛、現身,小心翼翼或者戴著鐐銬桀驁孤行。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時代的情緒裹挾,被人情世故綁架。很難說清楚,哪個時刻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孤獨久了,我們逐漸覺知,人際的鏈接與交互無論怎么變化或者多元,每個人從內心深處都渴望回到交往的初心與相遇時的那份美好。
在此契機下,有幸訪問和深入了解到倡導“中國新精英文化”的生活美學沙龍——芝蘭社創始人、社長李清翰先生;國內最具美學感知力的社區、被冠以美好生活方式“烏托邦”——麓湖生態城品牌經理樓園園女士。從“個人”和“社群”兩個維度,體察新時代的人際鏈接與交互。
芝蘭社:我們追求的是那些接近永恒的東西
Q:在當下這個時代您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交際,創辦芝蘭社的初衷是什么?
A:無疑現在是一個商業飛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家、人脈平臺也有很多,但今天很多人都有兩面:一面激情澎湃,一面倍感孤獨。你能看到現在市場上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談策略、模式、資源、整合、運作,希望快速透過種種方法讓企業掙到多少多少錢做到如何如何大,但卻很少聽到探討自己企業的真正價值,深究“品質”、探討“意義”的越來越少。追逐財富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全部將心于此那也不過注定到頭來是一場可悲的孤獨。于是我們想在這些之外建立一個更傾向于生活美學、精神態度的很純粹的組織。這種類型的沙龍組織在目前的中國還是很少的,整個社會都太急于創新、開拓,我當然同意創新開拓是件應該贊許的好事情,我只是想說其實很多很珍貴很好的東西我們幾乎從未認真思考過甚至在一無所知的前提下就開始了所謂的“創新”。而無論哪個領域、無論怎樣的創新,都需要建立在繼承精髓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更多地去傳承與回望、挖掘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流,并且從中找到屬于當下中國精神核心的東西,所以發心創立了芝蘭社?!爸ヌm社”的名稱出自《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P>
Q:如何理解芝蘭社“倡導‘中國新菁英文化’,秉持‘美育興國’理念的生活美學沙龍”這一定位?
A:今天中國的精英我們不用調研就能大致概括出幾個特點:錢多,總是忙,物質生活形態豐富,開名車住豪宅,出入高端場所,參加各種party活動……總體而言這是當下中國對精英以及精英文化的嚴重曲解。精英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棟梁,是超級重要的一批人,把這種曲解扭轉過來也是超級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把我們理解的菁英和一般對精英的認定標準區別開來,我們是草字頭的這個“菁英”,它代表著獨到的見地與優質的生命力量。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重新定義“菁英”概念和菁英品味,在芝蘭人眼中,中國新菁英文化,不是財富階層的物質文明,不是指點江山的商界勇士,不是滿口文化的知道分子,它有“君子”的氣節與擔當,有“貴族”的坦蕩與從容,有“紳士”的敏銳與優雅,有“文人”的博學與深情,追逐創新卻又篤定執著,特立獨行卻愿時時與人為善,喜歡淡定但又永遠蔑視平庸。它是不斷修行卻又與生俱來的智慧與品格,是隨時隨地的自律與包容,是永遠心存美好的生命價值。
十幾年前我曾提出了一個詞語叫“美商”,就是指認知美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國人的整體智商、財商都在不斷提升,但美商卻是非常低的,而我們老祖宗的美商可是極高的啊,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我認為,在這個精神傳承嚴重缺失的時代,與其文化興邦,不如先美育興國。我們不是否認文化的力量,因為美育的源頭依然還是文化,只是文化不如美育更切實當下,因為不少人對文化的傳承是很難共鳴的,他們總誤以為文化是掛在墻上、寫在書里的,但其實文化本身是無比鮮活美好的,是可以享用或者用來消費的,每一個親近它的人都能真切受益的,它一點也不虛無,它就在你的一舉一動和日常生活里。而美育可以把文化以美學的形式無障礙地重新注入到每個人的心里,讓更多人對美好生活心生向往。所以我們提出美育興國理念,這是我們最大的期許和愿望。其實二十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就提過“美育救國”的概念,現在聽到這句話依然振聾發聵,他認為近代中國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審美精神,因為美具有超越性與普遍性,只有美才能讓國人擺脫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糾纏。但很顯然,歷史已經翻開新的篇章,當下的目標早已不是“救國”而是“興國”。我們追求的“美育興國”理念是基于“映照生命之美”的大美學觀念及大生活態度,小美于形,大美于心,小生活安于意趣,大生活趨于覺悟。
Q:芝蘭社往期舉辦過哪些主題的沙龍,對未來有什么樣的思考?
A:芝蘭社是2015年7月份正式成立的,當時我們舉行了一個開幕雅集,吸引了不少朋友到場參與,還有許多朋友專程從外地趕來。我們非常欣慰,因為這很可能是鄭州第一次有一個不講什么人脈、財富而只聊美學、生活的組織受到關注。而且自此之后,不管是鄭州還是河南乃至全國范圍內,講“生活美學”的、搞“雅集”的陸陸續續出了好多,雖然良莠不齊,但我們也非常欣慰看到芝蘭社引起大家對美的關注和認同。后來我們還陸續舉辦過其他一些主題雅集活動,比如“山行”,一行人遠上深山去感受空谷幽蘭,山崖上聞香品茗,夜宿山澗邊觀看夜場露天電影;比如“吃一口春天”,集體到野外去,每個人以春天應季果蔬食材認真創作一道美學大餐;比如“行走的藝術”,一起分享生命中感動,探討旅行的真正意義。當然其他的還有很多偏向日常生活的非正式活動,每一次也都讓我印象深刻。
對于未來,最重要的肯定還是“美育興國”這個終極使命。美的力量真是一種巨大的能量,我們由衷希望能在政府與相應部門的領導之下,看到眾多同道將美育中國一步步實現。中國人是最有民族審美特征的族群,芝蘭社不敢奢望能改變多少人,但我們會盡力去喚醒更多的人或者機構一起去影響他人。希望更多人能夠美學覺醒,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把時間放在追求美與良善之上。
Q:芝蘭社做了大量小而美、鮮活而文藝的沙龍,這和新時代的社交方式有關系嗎?
A:每一個“新”都會成為“舊”,每一個今天也都會成為昨天。今天和北宋和魏晉的時代特征及社交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就因此不能與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人心靈相通了嗎?或者說,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就一定要滿足它給我們提出的所有要求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長期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我相信我們芝蘭社所代表的思想不只是符合當下,也不只是局限于某個時代,它關注的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普遍性問題,我們的根本追求是那些真正沉淀下來的接近永恒的東西。
Q:站在互聯網浪潮和“遙接古賢風骨”這兩個維度,您對“新型生活方式”有哪些思考?
A:這個可以和上個問題聯系一下,我們追求接近永恒的東西,但我們從來不排斥當下,正因為當下的眾多便捷、高效技術條件,我們生命的長度其實被變相延長了,我們活十年的經歷可能比古人三百年都要多,但是生命的質量卻未必提升了。芝蘭社就是想帶給大家一個思考,讓大家重新去觀照自己的人生,所以才提出了“遙接古賢風骨”這么一個“不合時宜”的口號。只有從文化里找到給養的生活才是最心安的生活,而不是簡簡單單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說得很好:此心安處真的是吾鄉。但是不少人并沒有理解,沒有心底的認知,只能是一個標簽,變成了偽文藝的假惺惺,起不到任何作用。你要知道為什么這樣,要有感而發而不是空洞的文藝感懷。所以,我理解的“新型生活方式”就是做好平衡,既珍惜與享受當下的便捷與豐盈,又不失自我,不失精神傳承,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完滿。
麓湖:開放、多元、分享,營造“麓客”社區烏托邦
“不好意思,麓湖不在上?!薄安缓靡馑?,麓湖不在北京”。幾年前在北京上海的機場,曾被這樣醒目的燈箱廣告吸引。2014年底,當我真正置身于麓湖生態城時,即刻被它極致的產品精神和偏執的美學理念所震撼。
2016年,一場奇幻的“社群”風刮過中國大地的地產“神盤”,一夜之間阿那亞、良渚文化村、聚龍小鎮、奧倫達部落等成為地產人每天掛在嘴邊的熱詞。當然,對于一個社區來講,沒有社交似乎令人覺得冰冷,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的當下。阿那亞的建造者馬寅也許說得對,“阿那亞賣的不是房子,是內容”。
但我仍偏愛麓湖,這個已經花了10多年時間并且不計成本地堅持“小批量生產”和注重人文社區營造的項目,它的“社群”概念不是噱頭和跟風,我更愿意理解為是一種自然生長。
十多年光陰,麓湖已然長成承載“美好事物”的大樹,它的背后所聚集起來的人,涵蓋開發團隊、業主以及跨界各領域的生活美學家,繼而生長成一個以追求“美好事物”為初心的生態系統——麓產品、麓藝術、麓文化、麓教育、麓生活、麓社群等。而其中,“麓客社群”無疑是這個生態系統最具生命力、最能散發能量的關鍵一環。
從一本關注生命美學的《麓客》雜志書,到跨界邀請具有遠見卓識的各行業領域佼佼者進行演講式分享的“麓客·思享會”,再到麓客環保會、麓客悅己會、麓客藝術會、麓客雅集會、麓客旗袍會、麓客園藝會、麓客茶美學研習會、麓客自然會……30多個社群分會,跨界公益、閱讀、旅行、園藝、馬術、美食、藝術、繪畫、音樂、茶道、時尚等各領域,“麓客社群”以“在熱愛中成長”作為內驅力和共同主張,打破傳統的人際屏障,通過分享和共創感受來自不同生命體的經驗與能量,從而讓麓湖生態系統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以下為《建業》與麓湖生態城品牌經理樓園園的問答
Q:麓湖通過這些年的沉淀,形成了獨特的美學觀和品牌效應。從品牌塑造層面是如何構思的?
A:麓湖品牌很難用一個字、一個詞簡單去下定義,我們更愿意理解成:用時間去交換價值。因為時間是最好的朋友,品牌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品牌就像一個人,人有三觀、顏值、行為。三觀之于品牌的價值觀,顏值之于品牌的視覺識別,行為之于品牌的行為識別。
麓湖的品牌核心:the best for the best(最好的,總在尋找最好的)—— 這是指導我們所有工作開展的關鍵要素。
最好的企業,要追尋極致的價值觀;最好的同麓人(員工、合作伙伴),要提供最好的成長;
最好的客戶,要提供最好的生活。
Q:麓湖營造了一個特別有價值的高端生活平臺,涵蓋創意、時尚、旅游、健康、文體等不同領域,您如何理解這一平臺?
A:麓產品、麓藝術、麓文化、麓教育、麓生活、麓社群等麓系各個子品牌已經分別用了很長時間去培育,現在到了一個勢能爆發的階段。
平臺化確實是這一兩年麓湖品牌著力打造的工作方向。但“高端生活平臺”的描述不太準確,我們更愿意理解成,麓湖提供了一個去地產化的、可廣泛參與(或跨界)的、生活方式的平臺。
Q:麓湖做了大量小而美、鮮活而文藝的跨界活動,這和新時代的社交方式有關系嗎,麓湖想要塑造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A:什么樣的理念決定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我們更愿意以開放性、多元性來理解今天的麓湖。我們倡導從社群走向社區,我們希望麓湖的生活方式是美好的,分享的,更有創造力、想象力的,生活即度假。
這幾年我們著力在做節日化平臺,簡單地說:
美——花島生活節:花與美好的節日
趣——Istart:兒童的節日
悅——麓Fun:歡樂的節日
思——麓斯卡:思想型的節日
Q:這兩年“社群”概念不斷涌現,麓湖在這一層面對未來是如何思考的?
A:有篇報道叫《麓湖被稱作“烏托邦”,是因為“湖”、“麓”,還是?》,介紹了一些麓湖在“社群”方面的歷程和不同之處。麓客社群對烏托邦的解讀是“學習型社群”,每個社群分會的會長和成員們,都是因為對相應社群發自內心的熱愛聚在一起,以不同方式的學習,去接近生命的本質,成為更好的自己。
于是今年“麓客學社”從麓客社群中誕生,分為麓客生活美學大師課、麓客學社創新思維、麓客家庭成長教育三個系列。將興趣愛好+學習轉變為一種更系統、更具持續性的修行,“在熱愛中成長”是麓客學社的內驅力和共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