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要求,到2020年,“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新型城鎮化被寄予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活力的重任。然而在今天,雖然名義上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潛藏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城鎮化還有多大的潛力可以挖呢?
城鎮化亂象叢生及原因
各界對城鎮化亂象的指責和批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過去一個時期的城鎮化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城鎮化片面發展、不均衡發展問題。過去的城鎮化是侵吞土地的一輪狂歡,是房地產的一場盛宴,目前造城重于產業發展,形成了農業人口在被城鎮化的同時隨即“失地”“失業”。
二是資金不足的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各項工作離不開資金支持,僅靠國家下撥的款項是遠遠不夠的,如何籌措城鎮化建設所需資金,也是當前的一大問題。
三是資源浪費問題。由于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總量有限,加上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有限,使得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區還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問題。
四是城鎮化發展中的不公平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榮邦瑞明的陳民說,“過去在人口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民進入城市,農村土地變城市土地,隨之房地產大發展,各個城市都能分享一些城市化發展的紅利,只是多少不均而已”。
豪宅研究院院長朱曉紅說:“新型城鎮化的提法有待商榷,我們這個社會浮躁得很,概念滿天飛,難落地的東西太多。原因是,我們的決策、規劃多數是長官意識,拍腦袋的結果。不解決由下而上的決策程序,不廣泛汲收各界意見,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會顧此失彼!一些地方出現鬼城現象是因為規劃出了問題,是長官的意識,專家的詩意暢想的結果?!?/P>
就城鎮化亂象的原因,總結了四點:
一、城鎮化參與的人多,但專注的人少,很難形成合力,也就失去了凝聚力。
二、現在主導城鎮化的企業大多數是從原來的房地產企業或者是建筑企業轉型過來的,還是沒有脫離房地產或建筑行業的思維,缺乏合作概念和運營理念,重經濟利益,重眼前利益。
三、國家層面對于新型城鎮化缺乏有效的指引,本來強調“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但到頭來又成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行為,沒有走出原來的套路,只是給了一些企業新的概念和名頭。
四、城鎮化項目的效果是逐步顯現的,一般要5~10年之后才能進入良性運轉階段。新型城鎮化這個概念從提出到現在還不到五年,還有一大批項目都在探索過程中,很難形成范例。
新型城鎮化規劃中“話語重述”現象制約發展
整個新型城鎮化,用一條什么主線提起來,才算抓住了根本,而且具有操作性?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這是非常好的,非常正確的,但是在各級尤其是一線實踐中不能空喊“以人為本”。以什么人為本?人又以什么為本?都需要進一步思考,不能跟著中央簡單重述。
比如我們承擔了某區域的新型城鎮化規劃,在規劃中堅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注重地方特色和創新,也得到當地領導的高度認同。但在省里組織的新型城鎮化驗收的時候,問題和麻煩就出來了。專家組一位專家發言說:“你們對政策掌握得不到位??!習總書記最近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論述你們都看過了嗎?”我們的項目經理解釋說:“老師您說的都很對,我們看了,我們也按照這個精神結合當地的情況落地了?!边@位專家馬上就急了:“你這叫什么落地!城鎮化以人為本寫進去了嗎?”項目經理說:“寫進去了。不僅寫進去了,還是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寫的?!彼f:“錯就錯在你自作聰明的有的放矢,中央領導怎么說的,你就怎么寫?!?/P>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批評地方政府領導說套話和空話,可是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還把套話和空話放在嘴上呢?為什么這位專家還要機械重復中央領導的話呢?這里面有他們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追求絕對正確。永遠正確的空話雖然明知無用,卻是最安全的。這是一個多層級話語體系中常見的問題。按照系統工程來看,子系統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這個子系統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下級政府和上級政府總目標可以一致,但具體目標決不能是同一個。從這個角度來說,前一階段的城鎮化的“房地產化”,不是因房地產行業的錯,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簡單重復,所以發展最快,所以贏得了主導權。新型城鎮化之“新”要不流于空談,就必須在各行各業、各級各部門改變這種毫無意義的重述作風。
如何改變,三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口號是有自身道理的,因為中央要改變過去以投資為本、以土地為本、以速度為本等錯誤的導向,所以提出以人為本。
第二,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人以什么為本?中央為什么不問人以什么為本的問題呢?因為這是個性的問題,每個區域的情況不一樣,發展階段不一樣,人的地域性格和地域文化不一樣,需求特點和需求層次就不一樣。對于特定區域,其主要問題和矛盾可能只有本地本級政府最清楚,所以各級各地政府都應有自己的以人為本的方向,要分別討論清楚本地人以什么為本的問題。圍繞本地人以什么為本,制定本地以人為本的政策,才可能出具有針對性的、有創新的策略和目標。比如臺灣省在蔣經國先生執政時期,政府為居民提供的福利中竟然有米酒補貼。因為本地人酷愛米酒,幾乎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不補貼,消費成本會很高,民眾就會有意見。像這樣的政策,拿到其他哪個地方都不行。
第三,以人為本的地方策略是什么?以人為本要深化到人以什么為本的戰略后,形成管理策略、財務策略、組織策略、傳播策略等。我們地方政府在傳播策略上也是有很多忌諱的,他們最大的擔心就是出錯,所以傳播上基本上是以不出錯為基本出發點,最簡單的就是“重復”了。這樣,不管你是“左”還是“右”來攻擊,我都不犯什么大毛病。
新型城鎮化要處理好的六個關系
城鎮化諸多問題的本質是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
有研究指出城鎮化率在50%前后是一個關鍵期,這在過去拉美體現明顯,各種矛盾和問題逐漸進入集中爆發期。掌控好的國家社會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相反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處于混亂局面。中國新型城鎮化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面臨各種各樣的質量問題?!皵偞箫灐?、以土地開發及硬件建設為主的模式不可持續已成共識?!吧罡氉鳌?,把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環境保護等“軟設施”及“軟服務”做好,應該是新型城
鎮化建設及PPP領域努力的主要方面。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以下六個關系:
一是新城與舊城的關系。舊城是城市文脈所在,不能斷但也不意味著止步不前,局部改造提升是延續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新城“求大求高求洋”,沒有體現本地特色,與舊城(母城)割裂,可以說走向人氣不旺將是大概率事件。
二是本地與周邊的關系??催^許多地方的城鎮化規劃,往往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眼光僅僅局限于本地,另一個極端則是天馬行空。更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既立足本地,又跳出本地,合理利用周邊資源,開拓周邊市場。
三是硬件與公服的關系。房地產、道路、市政基礎設施等硬件一般都不是短板,教育、醫療及社區商業等配套才是。軟環境真正能夠吸引人,并為房地產保值增值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產業與居住的關系。城鎮化要讓人留住,既要“安居”也要“樂業”。而且,“業”比“居”更重要。以東北為例,振興的關鍵不在于推動多少棚戶區改造,而在于培育發展新的接續產業。
五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城市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行政能夠規劃甚至建設新城,但未必能讓新城運營發展下去。構建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模式的必然選擇,PPP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模式。
六是短期與長期的關系。短期相對固定,長期則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從這個角度說,短期與長期的關系也可以視為靜態與動態的關系。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城鎮化必然帶來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在短期看似低迷的行情中,找到順應城鎮化發展規律的戰略思路,并付諸實施,是所謂創建百年基業、永續發展的根本。
(李偉,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