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狹窄的棧道,盤旋九曲,臨江依崖。
隨著人群一階一階往下走。午后,陽光正烈,一身的汗。
抬頭看到樂山大佛的瞬間,血脈卻在收緊。
我盼著這遲早的相遇,卻沒想到這么近,清清楚楚地,就在眼前。
新月如眉。
這眉適合在月光下,靜靜地凝視??墒悄茄凵?,清淺地,若有所思,像是做夢人的眼,像是有千言萬語要對你說。
但什么也不用說。世界明明白白地,鋪展在面前;心事曲曲彎彎地,在這里也是一目了然。
往下走,走幾步,再轉過身抬頭看他:
綠葉為飾,青苔作衣,陽光靜靜地灑在他的臉上、身上。
眉目間、嘴角邊,笑意微微,若隱若現。
修長、巨大的手,穩穩地落在膝蓋上。
直到走出棧道,到了他的腳下,拼命地想跳起來,依然摸不到他的腳趾。
開開心心地照相,你擁著我,我攬著你。大佛似隱形了,怎么也不肯完整地出現在鏡頭里。
面前,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匯流處。
清水幽幽,波瀾不興。
早已不是一千多年前唐朝開元年間海通禪師看到的樣子了吧?
據說,那時,他從貴州跋山涉水來到嘉州凌云山上,終于找到了心目中理想的修行地。他在山上搭建了茅屋。無數個夜晚,碧空萬里,星月朗照,驚濤拍岸,如萬馬奔騰。他以為可以平靜地和明月濤聲相伴一生,卻聽到聲聲慘叫,過往船只在此常常遇險。他開始為之揪心,悲痛無比。
他苦心思索,決心臨江鑿一座和山體一樣高大的彌勒佛像,以安瀾鎮濤,保佑蒼生。
他心懷大善和宏愿,一衣一缽,足行千里,八方募化,歷經艱辛,終于募集到足夠的資金。
開鑿大佛應該是他此生最大的修行吧。
怎樣堅毅的決心,又是怎樣強健的行動力!
看到他的雕像時,感到震驚,不敢久視。
雙眉上挑,如劍似電。眼眶無珠,臉色鐵青剛毅,一副莊嚴凜然的神態。
這雕像應是依據他傳說中“雙目可剜、佛才難得”的凜然壯舉,他的正氣使貪官污吏幡然悔悟,更激勵了百姓開鑿佛像的決心?!叭f夫競力,千錘齊奮,大石雷墜,伏螭潛駭”,何等壯觀!
從頭部修到肩部,禪師就圓寂了。明明知道也是完不成的,但還是要去做。
自有后來人。
有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章仇兼瓊,有寫下“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的韋皋,為了繼續修建大佛,他們不惜捐贈俸金。
所以才有了如今的世界第一大佛,有這樣的風和日麗。
人們來來去去,去去來來,瞻仰、膜拜、感嘆、歡喜。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二
睡思昏沉中,乘車上了山。
有人問:看到高山杜鵑了嗎?我搖搖頭。我只看到滿眼的綠樹青草?;▋翰辉h入我的眼。
到了雷洞坪,已經備好了防寒大衣,早聽說金頂的氣溫只有零攝氏度左右,且經常下雨。
隨后坐上了可承載100人的大纜車,據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整一個做夢似的狀態,完全不需要考慮些什么,也無需付出體力。
忽忽,金頂就在眼前。
難得的晴空萬里,高48米的“十方普賢菩薩像”指向湛藍明凈的天際。
久久地仰視,被這大美震撼。
《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P>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中大行大愿的象征。既有廣大的誓愿,又身體力行去實踐。
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正是要人們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地去做。
原來禪定不只是枯坐蒲團,是要懷著內心的善愿和深沉的激情,執著地去做,那么所有煩亂的思緒、如雜草般的念頭和貪婪的心會自然地平息,清凈的智慧顯現。
想這金頂的建筑從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的光相寺,到明萬歷年間妙峰禪師建銅殿,再到光緒年間的磚殿,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后重建華藏寺,數度被毀,又被重建。今天,我們看到這般飛閣流丹、崇宏壯麗的建筑,海拔3079米的金頂甚至被人們稱為天堂的階梯。
風景之外,我似乎看到了1900年來,這座山的血脈里流淌著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三教深厚的文化遺韻,生命的哲理和存在的意義盡在其中。
想到登頂之前,在峨眉山腳下的大佛禪院,有幸見到禪院住持永壽法師,聽他不疾不徐地講佛法,談哲學,論東方文明,細說中華傳統文化和人生智慧。慈悲心、踐行、動態平衡、和諧等詞被頻頻提及。
若用腳步丈量這座山,一步步地爬上去,又會有怎樣不同的感受?
三
就在山上,接到一個又一個電話,紛繁的想法,很多事情始終無法確定下來。
奇怪的,那一刻,心里卻沒有以往的煩躁,反而能靜下來,細細地想到幾個方案。
最初是看不清楚的。
去年歲末那個周五的下午猶在眼前。那時,人們帶著歸心行色匆匆,我和同事站在街頭,心急火燎,想打一輛出租車。
天氣似乎不錯,但我記憶中總覺得天地昏黃,有種清冷且迷茫的感覺。那無疑是我們當時心境的寫照。
一輛一輛過去,始終沒有空車。她看著手表,著急地說,五點半展覽就要結束了。又一輛車,我沖過去,拍了拍車窗。于是,成功拼車去東區。
我并不能那么了解她迫切看唐卡展覽的心情,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跟她去。那時,千頭萬緒在腦海中翻騰,一天有多少個念頭生出,數也數不清。我們交換著想法,也交流著困惑。
需要一個出口。
她見到了很多朋友,忙著寒暄、歡喜。
我靜靜地看展覽。
迎面就看到了吉祥天母。那是一個怎樣憤怒的形象!膚色青藍,紅發豎立,眉毛是兩團火焰,三目圓睜,大嘴如盆。她右手持對付阿修羅的金剛杵,據說象征憤怒;左手托盛血的嘎巴拉碗,據說象征幸福。
我感到驚訝。
是因為那左手幸福、右手憤怒的象征言中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情緒。
大多數時候心情都是這樣的瞬息變換、五味雜陳。不是不幸福,有太多幸福的理由。一頓美食、一件新衣,看了新景,會了老友,一家人和樂融融,順利完成了一件工作,忙里偷閑喝茶打盹,等等。但常常莫名其妙地就陷入不愉快甚至憤怒起來?;蛘呤窃诰W絡上看到了這樣那樣離奇怪誕的傳聞事件,或是股票的漲跌讓人不明所以,或是因為糟糕的路況導致堵車剮蹭,或是……
我感到驚訝。
更因為那情緒下面蘊含的一種爆發力。吉祥天母側身騎在一匹騾子身上,像是彈指間就能飛過天上、地上、地下三界,分生死、清病瘟、主善惡,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如何能做到這些?
也許,看清楚自己真實的愿望,了解內心的熱情指向,義無反顧地去做,一旦開始了,迷茫也就隨之云開霧散。
四
那一日,下山途中,爬上高高的石階,到清音閣。
花草芬芳,流泉清音,憑欄靜坐,品茶。
不知怎么說起報紙副刊人的情懷,談到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這么多年走過的歷程。
從最初的決定,到中間的坎坎坷坷,有停歇,有彎路,終于還是找到了方向。
一向只聞琴珍秘書長熱情爽朗的笑聲,第一次聽她談這些。
每個人都有一段長長的故事,每段輝煌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曲折。
凡此種種,若沒有熱情、宏愿和深厚的行動力,都難以持久。
午后綿長的時光彌散著淡淡的茶香。
倘若只憑體力爬山,至清音閣,想必需要住一晚了。夜宿山間,天籟縈繞,如水的月光會灑在我們的眉宇間。
那月光最初照見了誰,又是誰,第一個看到了月亮?
新月如眉。
那眉是佛的眉,是峨眉山的眉,也是每一個至誠之人的眉。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那樣的時刻,我們會有更大的喜悅和更深的參悟吧。
【作者簡介】
凍鳳秋,河南日報副刊中原風主編,中原風讀書會發起人和組織者,武漢大學文學碩士。最初寫文化時評,筆鋒銳利;后寫大家訪談、特寫等,屢獲省內國內大獎;近年從事散文隨筆寫作,文章多次入選中國報紙副刊散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