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物質的單向度
“幸福本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人的心態。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好。一個人在地里勞動,滿頭大汗,可是他覺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個人在自家花園里散步,可是他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BR> 無論我們以何種定義來解讀幸福,都不能否認,幸福是一種預期與所得之間相比較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它并非一種實在的物體。既然是一種比較,那么最重要的東西則是標準,幸福與否,心靈上的標準歸根結底關乎“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沒有健康的價值觀和充沛的心靈力量,幸福只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單向度的社會里,人們獲得的物質越多,幸福感就越稀??;物質時代的幸福感,必須從精神世界中追尋。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這一點拎得就很清楚。德國著名漢學家鮑吾剛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一書中研究所得,中國歷史上甲骨文以后的早期文字中有17個和“幸?!庇嘘P的字詞與符號顯示,關乎中國人幸福感的有3個主要方面,即宗教、社會和物質,其中宗教領域有4個詞值得注意,在社會領域的詞則有11個,在物質層面僅有兩個詞。鮑吾剛據此認為,中國人比較關注內心安寧,注重“人們給予彼此歡樂和幸?!?,同時“從未完全脫離自然和超自然的地方”。
中國人一向注重社會關系,因此社會領域有11個關鍵詞并不使人驚奇。事實上,中國社會一直缺乏的宗教氛圍,已經成為社會精神危機和幸福感匱乏的主要原因。由布倫諾·S·弗雷與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合著的《幸福與經濟學》一書曾闡述了信仰宗教與幸福之間有著積極的關系。一般來說,宗教能夠提高幸福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宗教能夠給人們提供一種“解釋性框架”,這種框架能夠為生活提供意義與目標,這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是參與宗教活動是得到社會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三是信仰宗教的人能夠更好地克服遇到的失業、患病等不利情形。找尋幸福,不妨轉向宗教。
居于幸福網絡之中
幸福有許多好處。更幸福的人往往更健康、更長壽、掙得更多。他們通常也會從事更多的志愿工作、更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發出更多心理學家所說的“杜興微笑”,即真誠的微笑。當代社會學也證實,幸福本身可以傳染。
全球暢銷書Connected的作者詹姆斯·福勒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發現,如果你身邊那些人際網絡中重要的朋友、家人與鄰居,有許多人都很幸福,那么你將來也會幸福很多。他們表示,更準確地說,如果居住在離你1英里內的一個朋友生活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就會增加25%。同樣效應的還有同居配偶(幸福感提升8%)、居住在1英里之內的兄弟姐妹(14%)和鄰居(34%)。這意味著,幸福傳播的強度似乎更多有賴于社會交往的頻繁度(與地域鄰近相關),而不是社會關系的深度。比較遺憾的是,出于某種原因,這一點并不適用于工作場合。
社會學家分析,為什么幸福能夠傳染?一個原因或許是,幸福的人會與親朋好友分享好運氣(例如,提供實際的幫助,或在經濟上慷慨解囊)。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幸福的人往往會改善自己的行為,會對周圍的人更加友好,或不那么有敵意。又或許只是因為正面情緒具有高度傳染性。在我們的世界里,如欲得到幸福,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力地去接近幸福的正能量。從另外一方面看,我們自己,也應竭力為別人提供正面的能量,就像編劇人柏邦妮說過的,“希望自己在任何一段關系中,都給予正面的力量,每一個在人世中遭遇我的人,都得到了光和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分量”。
深秋心態與建業幸福論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擁有良好的心態無疑是收獲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老胡和建業在此方面可謂探索良多,有一整套的價值體系。深秋心態及向農民學得的那些生存智慧,最能給人啟發。
“深秋心態”是老胡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一個提法,最初是針對企業家的心態來講的。他認為,中秋節之后的深秋時節,在中原地帶普遍的氣溫是20℃左右,這也是做企業的人應當具有的心靈溫度。深秋的溫度,使你在行業快速發展溫度火熱的時期保持冷靜,而在行業冬天,溫度降到0℃的時候自己不會太冷,還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其實,深思之后,我們發現這種心態不僅可以用以做企業,更有廣泛的普適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如要持久幸福,就不能僅依靠生命中的驚喜,深秋心態會讓我們對生活有更積極的發現。
2009年伊始,同樣針對波折動蕩的2008年,老胡的另一篇大作《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講生存智慧,但擇幾句細細品味,其中也更多講的是心態的修為:
當多數國人面對時下的經濟增長減速怨天尤人時,農民卻不相信年年都會風調雨順,旱、澇、蟲災同樣也是上天的賜予;
當多數國人在消費上經?!巴钢磥怼睍r,農民只牢記著先人的遺訓而量入為出;
當多數國人以各種手段變著法兒地向社會索取時,農民仍堅信一分耕耘方能換來一分收獲;
當多數商人以奇招百出的花樣“包裝”、“炒作”時,當許多創業者或涉世不久的年輕人幻想著“四兩撥千斤”、“空手套白狼”時,農民卻只相信種瓜不會得豆,天上也不會掉下餡餅。
當多數國人在社會轉型期心態浮躁、淡忘真理時,只有農民春播、秋種、夏收、冬藏,日子過得平穩、殷實。
綜合而言,建業的幸福論,首先強調正向價值觀的指引,其次講循道而為、智者無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此的幸福,平淡但充實,不失為一種富有啟發的追尋幸福之道。
(白許晨/文)
拓展職業上的發展空間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是否一件幸福的事?有的人說,愛好若成為工作,便剝奪了喜愛的可能性;也有人說,如果不喜歡,怎么能投入。
不管是先生蛋還是先有雞,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回答不了人生選擇的問題。它綜合了那么多的因素,最終才讓我們面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工作在物質主義的今天已經占據大多數成年人的時間。不在上班就在去上班的路上。究竟工作于我們是什么?謀生工具還是生活的另一片空間。當我們微笑著去面對它,職場和人生何其相似,生活的實質在這里從未變化。只有不斷地成長,個人才會不斷受益。多少人是在忙碌著未來過去虛妄,專注于當下這最簡單的情境反而是屬于少數人的,而這少數人可能是馬云、柳傳志或者其他企業精英。
面對職業,有怎樣的心態決定了它的天花板所在。著名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人就像蜂巢里的蜜蜂,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找到個體存在的意義。如果你參加過合唱團或者樂隊,或者參加過籃球隊,那么你會體會到人跟蜜蜂的相似處。人的天性中便是如此。
社會分工的細化,讓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得以發揮最大的能效,而企業中的人便是在組織目標的達成中獲得價值和尊重。就像原始的部落,每個人必須找到自己的位置,奉獻自己的長處,享受集體帶來的安全和存在感。
在這時代,最值得投資的便是職業上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為它的根本是人的進步。
認知自我,成長自我
人類對自我的認知是伴隨著對世界探索的過程。從蹣跚學步到耄耋之年,我們跟世界的聯系從建立到熟知,這其中應該伴隨著對自我的認知,從而帶來自我成長的結果。
古語言,三歲看老。性格中先天的因素有時讓我們無奈到假裝它的不存在。但真正的成長恰恰來自對自我清醒的認知和不斷的改變。沒有人會說,我比二十年前成熟多了,這樣大的時間跨度本身就是對規律的忽視。星座、血型、屬相、生辰八字甚至手相面相,我們應用多種方式來研究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是一絲半點。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人的成長環境會在性格中形成地圖,之后的行為方式多數按圖索驥,愈來愈狹窄。如果不能了解這背后的原因,那么性格中的缺陷逐漸會放大,大到嚴重影響我們工作生活的質量。而解決大多數人內心深處的問題的方式就是自我了解,這是根本的問題。只有對自己有正確認知的人,才會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在社會中獨立生活而不被同質化、異質化。
認知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不管是持續地學習還是選擇體育鍛煉甚至參與公益,都是通往自我認知和提升的道路。
培養愛好
20歲之前的人,可以規勸,20歲到40歲的人如果需要勸諫,只能暗喻。40歲之前的樂趣發掘和愛好培養對一個人的后半生至關重要。如果40歲左右的人還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話,等到老年,他選擇網絡游戲的幾率非常大。相反,如果他的愛好是研究花草,那么他將很可能會擁有一個無比美麗的花園。這就是愛好培養的魅力所在,一項真正的愛好,是我們精神的第三居所。
它讓我們獨立于工作家庭瑣事之外,甚至幫我們建立穩固和諧的朋友圈子,在另外一個群體里繼續感受自我的價值和享受生活的樂趣。一項高級情趣指向的愛好,將我們的精神向上升華,而反之則讓我們沉重向下。丹青寫意、安弦操縵、陰陽太極、潑墨揮毫……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給我們的愛好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俗語講玩物喪志,在而今的時代,任何一個足夠深入的玩物者都能找到自我的舞臺。
公園里,陽光下舒暢呼吸中打太極的老者,那種從容和安靜,正是我們希望一項愛好帶給人的提升所在。構建于人精神空間的豐富和寧靜,恰是物質至上社會形態中,稀缺和珍貴之處,金錢不能購買、權力不能剝奪。
當我們對社會熱辣批判之時,眼中飽含熱淚。生于斯長于斯,對自我的理解更是如此,苛責之外,讓我們更有動力和智慧面對生活、解決接踵不斷的問題。提升,圓滿。
人生不是一場橫向的競賽,任何時間開始都不晚??鬃游迨鴮W易,愛好和樂趣的構建,是一場人生整體的規劃,放諸長遠,是基本的原則。
公益參與
對慈善和公益參與者的定義,有錢人和有暇身,是一種狹隘的看法。我們更傾向于更廣義的概念。慈善可以通過金錢和時間,但更重要的是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有可能那微笑會成為“陳水總們”的救命稻草。當我們將更多正能量注入社會之時,社會將為之改變。當我們將正能量放諸工作空間、家庭空間,都能同樣帶來環境的改變。
在我踐行綠色生活的準則時,一個朋友說,如果13億中國人都如此,中國的環境將是世界第一,世界也就不用憂慮中國的環境問題了,可這只是理想狀態。
公益本身就是將不可能的事盡量去做,從而帶來改善,讓更多人理解到,行動起來,帶來改善。
建業集團是最早參與到阿拉善治沙行動中的企業,100家企業的參與、每年一千萬的資金,對于沙化的治理十分脆弱。但從2004年至今,阿拉善所呈現的生態治理模式、當地生活方式的轉變,對治沙這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是很重要的實踐經驗。公益改變的不一定是整體,但一定會帶來周邊環境的不斷改變。
如果有時間,去養老院陪一陪孤獨的老人,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有時間,可以帶著孩子在院子里撿垃圾,跟孩子一起體會環境的改變從自我開始。如果不快樂了怎么辦,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去大街上做一件好事,之后心情會愉悅。公益不是付出,是自我成長的收獲,并且收獲遠遠大于給予。
公益的根本不是行動,是背后的一念心起。
(王鑫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