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屌絲”說法流行令人深思
“屌絲”本來是一種侮辱性的說法,其含義對于西方網民來說和“住在媽媽地下室里的人”差不多,簡而言之就是“在網上論壇里很勇敢,但現實生活中你是誰呀”。這個中文詞讓人想起一個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干著毫無出路的工作,幾乎沒有希望存夠買車買房的錢,而房子和車子都是中產階級生活的基本標志,而且也被普遍認為是找到女朋友和結婚的基本前提條件。
過去一年中這個詞的演化很有意思。就像許多侮辱性詞匯一樣,這個詞受到了它本來無法用于定義的那些人的歡迎,“屌絲”幾乎已經成為中國網民的一個通用身份。有(自稱的)女“屌絲”、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屌絲”、在中國頂尖的大學和享有盛譽的海外大學讀著博士學位的“屌絲”?!皩沤z”顯然已經成為一個主流身份,而“屌絲”小說成為一種流行的風格。
事實上,“屌絲”的定義已經重要得足以讓人們注意到一些裝腔作勢的人,還足以讓網民們開始制定一些成為“屌絲”必須要滿足的特定條件。一些網站還給用戶評定“屌絲等級”,并就擁有一部iPhone手機還算不算真“屌絲”展開激烈的辯論。擁有一部iPhone既令人尷尬同時又是擁有一項珍貴的個人財產,這一事實應當促使人們對中國中產階級物質至上的假設加以反思。
唯一不變的是“屌絲”一直是作為“高富帥”和“白富美”等網上用語的反義詞來使用的。沒有人叫自己“高富帥”或者“白富美”。這種對立是“屌絲”身份興起的重要之處,這暗含著一種觀念——過去20年的繁榮大部分都給了一小撮有關系的人。
同樣重要的是一種普遍的感覺——只有“屌絲”可以擁有“真正的對中國的體會”。在中國,年輕人一直都是一無所有,而一段時間以來年輕人開始自愿把自己界定為一無所有的人。
在人們觀察官方試圖用“中國夢”來激勵整個國家的時候,人們也應當關注“屌絲”身份的流行。這代表了一種對中國社會的看法,它認為“中國夢”是給別人的。
信息來源:日本《外交學者》雜志
“空氣末日”促使外國人離開北京
根據外交官、高級經理和為外籍人士服務的公司的說法,嚴重的空氣污染正促使外國人離開北京,并大大增加公司招募國際人才的難度。
華輝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華北區總經理查德·福里斯特說:“我們估計,今年夏天對我們來說將是(很多人離開北京的)旺季。有很多人,尤其是在這里待了幾年、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正重新考慮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并決定為了健康因素而離開?!?/SPAN>
主要針對外國人的私立醫院的醫生也持同樣觀點。
主要為在華外國居民提供醫療服務的私立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全科醫生王惠民說:“很多病人告訴我們,他們將因為空氣污染離開。公司的招聘工作都變得更困難了——你怎么能說服人們到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來工作?”
污染一直是令北京居民擔心的問題,但是1月份,北京市政府和美國使館公布的空氣質量數據表明,有些日子有毒霧霾的濃度幾乎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健康標準的40倍。
雖然最近污染程度并未達到1月份“空氣末日”的水平,但日常讀數常常達到被認為對健康有害的程度,有關部門建議市民避免外出。
大部分環境專家和北京居民都認為,由于政府繼續在全國鼓勵工業大規模擴張、燃煤發電和汽車銷售,今后幾年空氣污染問題只會更嚴重。
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唐亞東告訴本報記者:“對于我們的會員及其家人來說,空氣污染正越來越讓他們擔心。雖然會員離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我們幾乎每一次都不可避免地聽到,空氣污染是原因之一?!?/SPAN>
諾基亞的銷售經理拉爾斯·拉斯穆森及其妻子米歇爾·弗雷澤在北京待了三年以后,決定帶著孩子回丹麥,他們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空氣污染。
弗雷澤說:“孩子們不能到外面玩,出去的話不得不戴口罩。這有點像科幻小說里的事情?!?/SPAN>
在登記在冊的約60萬在華外國居民中,約20萬居住在北京。在北京的外國人大多集中在高收入的專業性崗位,對于北京的經濟和高端行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告訴記者,1月份前所未有的污染程度已經成為一些家庭的“爆發點”,他知道“許多人”因此準備離開。
信息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為什么人類的嬰幼期如此漫長?
為什么兒童會那么弱小無助呢?這不僅僅是一個兒童看護人發自內心的呼喚,也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嬰兒和幼兒是進化問題上的疑題。為什么僅就為養活自己的孩子,大型動物就必須投入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呢?人類的幼兒尤其如此,他們弱小無助、依賴幫助的時間遠比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幼崽要長。
有一種說法是,我們這種獨特的漫長兒童期有助于發展我們同樣獨特卓越的智力。相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我們人類的兒童期要長得多,腦袋也比它們的大得多。好動不安的人類必須比呆在窩里的黑猩猩了解更多各式各樣的自然環境;同時由于我們具有社會習性,我們還在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環境。兒童期給了我們一段受保護的時間,使我們在必須依靠新的自然工具和社會工具活下去之前先掌握它們,就比如使用掃帚和發表獲勝感言,等等。
若要真正在進化問題上立論,就得研究類型更加豐富的不同種類的動物。我們人類的孩子既需要大力照料又擁有比較大的腦袋只是巧合嗎?我們是不是會在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動物中發現同樣的進化模式?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維拉·維斯貝克(Vera Weisbecker)及其一名同事在52種不同的有袋類動物中,發現了腦袋大小與依賴幫助程度之間存在著關聯,那些動物既包括我們熟知的袋鼠和負鼠,也包括像短尾矮袋鼠這樣的更奇特的動物。短尾矮袋鼠的體型與弗吉尼亞負鼠相差無幾,但負鼠幼崽的哺育期是短尾矮袋鼠幼崽的三倍長,且公負鼠與母負鼠對每只幼崽的照料也更多。負鼠的腦袋是短尾矮袋鼠的兩倍大。不過,動物真的會利用它們的大腦袋和漫長的幼齡期來學習嗎?2011年,新西蘭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研究人員詹妮·霍爾扎伊德爾(Jenny Holzhaider)及其同事對與人類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n)烏鴉進行了研究。這種聰明的大腦袋飛禽能將棕櫚葉啄成精致的用來挑蟲子的工具,它們的幼雛期比智商不那么高的禽類,比如雞的幼雛期要長得多。
一開始,那些烏鴉幼雛挑蟲子的水平就跟我孫兒奧吉掃地的水平差不多,它們不知道該銜住棕櫚葉的哪一頭,還把葉子啄成了錯誤的形狀。不過成年烏鴉會容忍這種笨手笨腳的行為,并提供給幼雛足夠的蟲子吃,直到它們最終學會了自己處理葉子為止。在試圖理解我們是如何進化為人的問題上,研究負鼠和烏鴉的進化是一個超出那些假設性故事的方法。我們毫無用處、需要照料的后代或許至少是我們進化為人的一個秘密。也許正是照料孩子這種枯燥的工作,給人類提供了弄清楚怎么使用那些可惡掃帚的機會。
信
息來源:《華爾街日報》
歡迎來到另一個“大停滯年”
還記得“大緩和(是對于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所處的經濟平穩時期的統稱)”嗎?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之前,經濟學家以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可以永久維持國內生產總值穩定增長的藥方。然而,現如今,銀行崩潰和“大蕭條”都過去快五年了,全球富裕國家中的經濟復蘇進程仍舊不冷不熱,而這就是所謂的“大停滯”。
來自日本的另一個負面商業調查數據顯示,3月大型制造商的悲觀情緒指數較比2月份有所減弱,不過今年的資本支出可能會下滑2%。與此同時,在美國,一項重要制造業調查結果顯示,該國制造業活動衡量指數從2月的54.2下滑至3月的51.3,僅僅位于基準線水平以上,表明工業活動力量“溫和”。然而,自2011年開始,美國制造業基本上都處在下行軌跡。
在歐洲,Market的制造業PMI指數在3月觸及三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實現連續20個月的萎縮。在這樣的大經濟環境下,穩定的失業率或許會被視為好消息。但是,歐元區3月份的失業率依舊居于12%的超高位,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首先是,債務?!按缶徍汀敝酝帘劳呓?,主要是因為債務已經增長至一種“不健康的水平”。嚴重的金融危機并沒有起到“通便”的作用。金融體系仍舊機能紊亂。盡管央行們和政府們正在測試政策支持的極限,貸款依舊是令人沮喪的匱乏。
其次是,恐懼。機能出現紊亂的金融市場,嚇壞了生產性資產的潛在投資者,從而導致就業和增長的“消瘦”。這場金融海嘯,致使一系列基本屬于政治領域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比如說此起彼伏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意大利五星反黨派運動的崛起,或者是美國的財政僵局,以及那些進一步削弱信心的難題。
最后是,人口特征。當通常作為經濟變更發起者的年輕人成為一個正在減少的群體時,自然很難創建足夠強勁的經濟動力。在歐洲和日本,工作年齡段人口數量正在下降,而在美國,該群體增加緩慢而且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毫無疑問,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
經濟產出已然處于深度麻木的狀態,而失業尚未催生出極端的貧困或更多的社會不安(至少現在還沒有)。但是,“大停滯”卻擁有實打實的恒勁。
信息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