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
1月29日,建業集團2023年管理年會在開封建業鉑爾曼酒店召開。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聯席董事長劉衛星、副董事長王俊,集團總...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對第二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進行公示,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七盛角旅游休閑街區入選該名單,成為建業集團又...
1月20日,省長王凱到河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鄭州東站、鄭東新區蓮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建業電影小鎮等地調研鄭州春節期間城市...
1月18日,建業·關帝老街火爆開街!中原第一古鎮不負期待,再現百年風采。年俗表演、大馬戲、燈光展匯聚一堂,吃喝玩樂、趣玩...
兩會時間如期而至,今年的兩會踏在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鼓點上,來自各界各行業的代表,也都帶來自己所關心領域的最新發展與改革建議。作為河南民營企業家的代表,胡葆森董事長立足行業、企業發展實況并兼顧社會人文熱點,深刻挖掘和思考,準備了多份人大建議,內容涉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事業”“重視歷代家訓家書的整理與推廣振興家風家教傳承”等,值得建業人閱讀學習。
關于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事業的建議
一.變革時代,我們急需更具創新精神的教育。
從大時代看,我們正置身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新科技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尤其人工智能的進展之速讓人驚嘆。無論世界還是中國,我們都已進入一個高度知識經濟的時代。
這種狀況下,教育改革和創新,無論對國力競爭還是經濟推動,都發揮著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從國際競爭看,未來三十年內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提升為世界第一,需要大量的人才儲備來支持中國的世界地位。人才戰略應當是國家戰略。從國內經濟看,面對經濟結構調整難題,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以來,整個社會創業熱情高漲,追求創新氛圍濃厚。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教育本身創新的參與度不夠,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就面臨著沒有源頭的危機。
中國教育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轉折機遇:我們急需更具創新精神和更能應對未來變革的教育。教育體制改革已是一項國家戰略需求,需要全社會的推動力,需要廣泛的參與來為教育變革添柴加火。
二.企業在推動教育變革方面應當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參與程度尚有巨大的發揮空間。
在教育改革的參與力量中,企業的參與尤為重要?;仡櫲祟惖默F代化發展史,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可謂現代大工業發展的產物。企業是人才的最大需求方和受益方,也是最大的人才基地。只有企業和教育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把教育事業推向前方。
企業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變化最敏捷的機構,企業在推動教育變革方面可以扮演更重要的作用。當前國內企業對于教育的參與主要形式為捐贈辦學、捐資辦學等層面,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有意義的深層次參與,真正觸及到教育的理念和需求層面。比如,對教育體制改革、對學校辦學理念的影響、對教育如何滿足人才需求方的要求、對學校尤其是對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的改革等等方面都可以加深探索。在這些大的層面上,如果依然沒有企業的共同參與,教育與社會、企業的供求失衡局面也許還是無法得到真正改善。
三.越來越多企業和企業家對于教育改革事業表現出高度責任感和參與熱情。
我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伴隨企業界和企業家階層的壯大成熟,企業和企業家精神已經成為當代社會變革的敏銳而活躍的因素。企業家在取得財富的積累和事業的成功后,其社會責任感逐漸彰顯,希望個人的財富和能力可以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多惠及后代的貢獻??梢哉f,越來越多企業家對于高質量的教育事業表現出高度責任感和參與熱情。他們有視野、有熱情、有資源、有行動力,在教育領域發揮更重要作用,成為促進教育變革的一種創新力量。
回顧歷史,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和教育大國,民間一向有重教興學的優秀傳統。這種傳統延續至今,成為一種文化基因。
面臨現實緊迫感,企業有參與優勢和參與熱情,再加上優良傳統,教育改革應當讓企業更多參與進來,這必將成為促進中國教育變革與創新的重要力量。
為此,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鼓勵和推進企業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事業:
1、建議政府從戰略角度來出臺政策引導和規劃企業參與到教育改革中。這是政策先導,政府應當制定規劃,積極促進、支持和表彰企業深度參與教育改革和發展,引導企業將參與教育改革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重視教育,投資教育,參與教育創新,在全社會引發教育創新的活躍氛圍。
2、建議設立企業參與教育改革和創新的固定平臺,賦予企業明確的參與渠道和參與機制。固定機制才能保證企業有效深入參與到教育改革中。比如在教育中長期規劃中,廣泛征求企業界對教育規劃的意見。比如建立由教育部、高校、公益機構、企業等在內的教育創新平臺,定期舉辦“全國教育創新峰會”,讓有教育理想的企業提交教育改革議題、教育創新實踐案例等,從而形成富有活力的溝通機制,從中吸取可轉化推廣的教育創新成果。
3、建議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到教育事業中來。比如捐資辦學、投資辦學、建立教育基金會、資助教育公益機構、創辦互聯網教育項目等,讓企業不再停留于以物質財富支持教育,而是更廣泛更多元地參與到教育改革的大事業中,切實打破企業界和教育界的藩籬。
4、建議政府明確支持“企業家辦大學”,以更大的開放性鼓勵企業家籌辦具備世界水平的民辦大學。通過開放社會資本,探索資源引入機制和特色運營機制,實現公立大學和民辦大學的公平競爭,制定民辦大學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在未來,辦出幾所具有世界水平的民辦高校。
5、建議鼓勵企業和公立高校建立雙向交流制度。鼓勵教育部門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制度,鼓勵并組織企業適度參與高等院校特別是工程類、經管類高校的顧問委員會,企業界人士對專業與課程設置、人才素質與能力結構、實踐與實習環節建設甚至師資隊伍建設等給予建議和提供咨詢。相比之下,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最熟悉技術、管理的現狀和變化趨勢,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種交流機制一旦建立起來,企業也會更加樂意接受學生實踐和實習,從中發現可以為己所用的人才。
6、建議鼓勵企業界建立教育基金會,對教育捐贈給與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教育基金會是目前企業參與教育改革事業較為成熟的方式,建議教育部同財政部、民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進行研究協商,根據相關法規,制定相應政策,統一并明確對教育、慈善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收入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7、建議鼓勵企業界建立研究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智庫機構。鼓勵有教育理想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聯合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通過召開教育改革研討會和論壇,在此基礎上創建由企業或教育基金會贊助并有各方參與的教育研究智庫,與各級政府和教育界合作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將會持續不斷地提供更為客觀,切實和獨特的視角和建言,這就有可能使我國在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的過程中,讓教育真正成為政府、企業界和教育界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